文章作者:樊蓉 侯金林 孙剑
近年,由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新近更新的中国和国际主要CHB治疗指南进一步明确强调CHB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病毒复制,从而延缓肝脏疾病的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细胞癌或肝衰竭的发生。
目前主要有两类CHB抗病毒治疗策略:一类是IFNα[普通IFNα和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或α-2b]为基础的治疗;另一类是以核苷(酸)类似物[ nucleos (t) ide analogues,NUC],包括拉米夫定( 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替比夫定( LDT)和替诺福韦酯(TDF)等为基础的治疗。
大量临床研究数据表明,使用现行的抗病毒药物治疗1年,仅有不到30%的患者可以获得HBeAg血清转换,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目前在我国估计有超过200万例CHB患者正在接受或既往接受过抗病毒治疗,其中只有不到1/5的患者初始治疗有条件接受高效低耐药的口服药物ETV或IFNα治疗。
由此可见,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大部分患者都面临着抗病毒治疗应答不佳和(或)高耐药发生的风险。因此,如何针对我国发病率高和医疗资源有限的国情,对CHB患者进行个体化抗病毒治疗以提高疗效、减少耐药性的产生,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IFNα为基础的治疗策略(图1)
IFNα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和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发挥抗病毒作用的一类药物,疗程相对固定。临床上IFNα治疗1年总体应答率不高(约30%),因此,国内外在积极探索通过IFNα延长治疗和(或)联合NUC是否能提高抗病毒疗效。特别是有关治疗中HBsAg定量结合HBV DNA下降幅度调整治疗的研究,即根据应答指导治疗( response guided therapy,RGT)的个体化治疗最为引人关注。
有研究认为血清HBsAg水平可以反映肝细胞中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的转录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治疗过程中的HBsAg及HBV DNA水平可预测长效IFN治疗的远期疗效。一项研究显示,治疗12周HBsAg较基线下降值>0.5 lg IU/ml及24周HBsAg下降值>1.0 lg IU/ml均分别与持续的病毒学应答有关,其阳性及阴性预测值都可达80%~90%。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的部分人群分析发现:在102例使用长效IFN治疗的HBeAg阴性患者中(基因型以D型为主),12周HBsAg较基线下降且HBV DNA下降≥2 lg拷贝/ml,其治疗结束后半年持续应答率可达39%,而12周HBsAg未下降且HBV DNA下降<2 lg拷贝/ml的患者均未发生持续应答(阴性预测值=100%)。
在此研究基础上,Chan等提出长效IFN治疗的早期停药原则: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12周HBsAg和HBV DNA下降情况来决定HBeAg阴性患者(基因型D型)的后续治疗方案,对于12周HBsAg和HBV DNA下降不佳的患者可终止长效IFN治疗。
目前国内外专家关注在中国进行的一项针对HBeAg阳性CHB患者使用PEG-IFN的研究(EXCEL研究,NIH注册号:NCT01086085),它是国际上第一个以治疗中应答情况为指导进行个体化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根据治疗24周HBsAg及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快速应答和非快速应答组。
该研究初步分析结果显示:24周治疗后,有25%( 66/261)的受试者达到快速应答;快速应答者24周HBeAg定量较基线下降水平及HBeAg血清转换率显著高于非快速应答者(HBeAg定量下降水平:1.9 lg PEIU/ml比0.7 lg PEIU/ml,P<0. 0001;HBeAg血清转换率:26%比6%,P<0. 001)。该研究结果证实了HBsAg联合HBV DNA在预测IFN治疗应答方面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二、NUC为基础的治疗策略(图1)
NUC:核苷(酸)类似物;ETV:恩替卡韦;TDF:替诺福韦酯;LAM:拉米夫定;LDT:替比夫定;ADV:阿德福韦酯
图1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个体化治疗策略流程图
文章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2012;10;51(10):746-748
欢迎光临 肝胆相照论坛 (http://hbvhbv.info/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