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标题: 我对癌症治疗非常规思路的总结 [打印本页]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6-20 09:19     标题: 我对癌症治疗非常规思路的总结

本帖最后由 webslave 于 2011-6-28 10:29 编辑

下面是我对已有的或者正在进行研究的肝癌辅助疗法或者称为替代疗法的总结,其中有一些疗法比较极端,请大家不要轻易尝试,除了没有副作用的食疗和心疗,目前我们也并没有打算尝试其他的疗法(目前射频术后在吃中药,练郭林气功)。写出这个总结的目的,一是整理自己的思路,二是希望能给大家一些鼓励,三是希望大家进行讨论,因为这些疗法都是从网上搜集而来,免不了会有伪科学,同时也希望大家能把自己知道的治疗方法写出来,相互借鉴。你们将要看到的总结很没有系统性,归类也杂乱,我是根据我内心的感觉为思路,把那些让我念念不忘的疗法写在了最前面。


免疫疗法中的细菌疗法

在放疗,化疗出现之前,美国采用过一种叫coley毒素的疗法,后因为放化疗的出现而少有人知,不过后来证明此疗法比放化疗的10年生存率更高。据说美国目前仍有coley毒素疗法。大家都知道,有些自愈的病人之前都有过感染细菌的过程,比如说一个肝癌晚期的老太太,因为肠穿感染却治愈了癌症,coley疗法就是利用链球菌等菌种感染癌症患者进行治疗。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感染其他细菌,而调动激发了自身的免疫力,尤其是杀伤性免疫细胞。最近的一篇研究论文说BLP能调动杀伤性T细胞而抑制调节性T细胞(保护癌细胞逃过免疫系统监视),而BLP就是一种从革兰阳性菌中提取的一种细菌脂蛋白。或许也能从原理上解释感染自愈的原因。

最近还有一个研究说剔除掉致病基因的炭疽杆菌在动物体内能显示强力的杀伤癌细胞的能力,但考虑炭疽杆菌的危害性,还需要在动物身上试验几年才会应用到人身上。

还有一个报道,初看时,感觉很荒唐,可现在想想却很有道理,有研究人员把人肿瘤植入到已患癌症的老鼠体内,结果是老鼠体内的肿瘤消失,不知道将来会不会应用肿瘤患者之间相互植入,可能植入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发现非我细胞而排斥,就像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在免疫系统打败外来细胞后,会呈递抗原,而不同人之间的癌细胞也会有相似的抗原,借此而发现自身的癌细胞。现在大量的治疗性癌症疫苗不知道原理是不是一样。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6-20 09:19

心疗

相信心理疗法是从我个人体会来的,我从小就有神经性肠炎,考试一紧张就闹肚子,前些天,半夜肚子疼,我对我自己说别闹肚子了,不然又睡不好了,第二天还有好多事要做呢,结果肚子就渐渐不疼了,直到早上。我相信身体全在大脑的掌控之中。

目前,国外也在研究通过大脑的控制来治愈疾病,比如Silva Mind Body Healing,他们的资料要银子,我们没舍得买。如果谁有的话,共享一个吧。美国有个Dr. HAMER也是研究情绪和癌症之间关系的,不过在国内被佛教组织用来宣传佛教了,他的本意是癌症源于心理冲突,通过解决心理冲突,癌症就能治好。无论是信佛教,信基督,或者意志坚定地相信自己能够身体健康的人,我相信最终都会看到好的疗效的。

心理疗法还有催眠疗法以及想象疗法,据说图片对潜意识来说是最好的交流,看到过一篇文章强调癌症患者一定要抵制沮丧心情,里面举了个例子,一个食不下咽的鼻咽癌患者,自从在医生那里看到了白细胞怎么杀伤癌细胞的,身体开始好转,两周后肿瘤缩小,慢慢痊愈。

我觉得心理疗法可能通过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是可能调动了免疫系统,二是可能分泌了能杀伤癌细胞的激素(荷尔蒙)就像分泌唾液,眼泪一样,突然大量分泌激素杀死癌细胞。激素疗法应用于乳腺癌的治疗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并且有很好的效果。只是不知道能治疗肝癌的激素到底是哪一种呢。08年就有一篇美国医生的研究文章说,心脏能分泌四种激素杀死癌细胞,而心脏只在心情愉悦的时候能大量分泌这样的激素。而且国内一个自愈的晚期肝癌患者,也是在吃过一次芥菜饭后,觉得非常舒服,从此以后身体好转直到自愈。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6-20 09:19

食疗,体疗和热疗

大家肯定都有自己的食疗经验,食疗有很多种,只要是适合自己的,证明情况稳定或者好转的,都应该是好的。国外有很多类似中药的植物,也有很多种食疗方法,比如The Budwig Diet for Cancer,The Genious Gerson on Cancer,The Kelley Metabolic Therapy,METHYL JASMONATE,等等。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一种比较恐怖的食疗,生酮膳食疗法,本来这种食疗方法是治疗儿童癫痫的,不过有实验证明对肿瘤患者也有作用,这种食疗主要是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严格控制卡路里的摄入来控制肿瘤,因为一些分化差的癌细胞变异的已经没有线粒体,高度依赖糖酵解作为其能量来源,此疗法切断其能量来源,正常细胞可以靠脂肪酸中的酮体产生能量。因为分化差的癌细胞,生长迅速,此种疗法可能能抑制住快速生长类型的肿瘤。不过高脂肪的食物其实很不适合应用于肝癌,因为很多人的肝功已经不正常,就不要再增加肝脏负担了,这种疗法也不符合酸碱体质的理论。

热疗,现在国外也有用热疗来治疗肿瘤的比如日本,因为癌细胞比起正常细胞来说更不耐热。由此我想到了桑拿,不知道洗桑拿会不会有效果呢。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6-20 09:19

新化疗药物

我把靶向型药物,RNAi药物,导向治疗药物都归为新的化疗药物,因为这些药物也都是小分子的化学物质,只是作用机理与旧的化疗药物不同,不直接杀伤细胞,或者不杀伤正常细胞。这类药物是很有希望的药物,只是目前的药物,还是没有找到最好的靶向基因,所以才不能根治所有的人。不过现有的靶向药物对控制肿瘤方面,作用已经很明显了。用不了多久肝癌的基因图谱就应该绘制完毕了吧,希望到那时候能找到更好的靶点。或者用前药捕捉到癌细胞,然后释放有毒药物杀死癌细胞,或者沉默掉/中和掉癌细胞的关键蛋白,阻断癌细胞的代谢通路或者信号传导通路,彻底消灭癌细胞。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6-20 09:20

其它的一些杂乱信息
1.        通常用于治疗新陈代谢紊乱症的廉价药物二氯乙酸盐可以杀死癌细胞,它未来有望用来治疗某些癌症。
2.        近期的实验发现用来治疗乳酸性酸中毒的二氯乙酸盐(Dichloroacetate,简称DCA)能够调节并恢复受损粒线体的正常新陈代谢功能[58],这样的功能也被证明能对癌细胞发生影响。因为通常癌细胞不会进行细胞凋亡,但是二氯乙酸盐可借由促使细胞从乳酸循环转变为有氧循环的效果,调节粒线体功能让癌细胞重新恢复细胞凋亡的能力,藉以对抗癌症。在细胞层面的研究已证实二氯乙酸盐能对实验室培养的癌细胞株引发细胞凋亡[59],但相反的也有研究指出二氯乙酸盐会造成癌症产生[60]。所以将二氯乙酸盐作为治癌药物相关的研究仍有待继续进行。
3.        有动物实验报道用CD25的抗体可以抑制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治疗肿瘤。
4.        能够阻止CD95配体(激活CD95的一个分子)活动的药物目前正进入第二阶段的临床测试,该药物最初是为了阻止受到变性疾病和艾滋病影响的细胞的死亡,现在研究人员发现该药物也能够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
5.        易普利姆玛(治疗黑色素瘤)(ipilimumab)是刚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的免疫治疗药物。它是抑制T细胞受体(CTLA-4)的抗体。通过阻断CTLA-4,获得性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的能力大大增强。
6.        纳米粒子结合转铁蛋白治疗癌症
7.        排异反应抑制药物repertaxin可精确打击癌症干细胞
8.        微量来那度胺能够大大提高免疫系统中用于对抗病菌、肿瘤等入侵者的化学物质数量
9.        研究人员在实验中通过化学方法对实验小鼠癌细胞中的蛋氨酸分子进行重置,结果不仅成功地阻止了肿瘤生长,还使得肿瘤出现萎缩。
10.        以3-溴丙酮酸(3-bromopyruvate,3-BrPA)为代表的抑制糖酵解限速酶为作用靶点的糖酵解酶抑制剂,在抗癌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对肝癌细胞
11.        Cancer Alternative Treatments Digest Part 50 / AHCC 调节免疫力的药
12.        Cancer Alternative Treatments Digest Part 10/ Mycoplasma – Vaccine 支原体疫苗
13.        Cancer Alternative Treatments Digest Part 34 / LDN 低剂量麻醉剂有益
14.        Cancer Alternative Treatments Digest Part 35 / Protocell 根据癌细胞厌氧代谢制造的一种无毒液体
15.        Cancer Alternative Treatments Digest Part 16 / Clodronate 氯膦酸盐<抗骨质疏松症药>
16.        Cancer Alternative Treatments Digest Part 15 / Hydrazyne sulfate 一种抗恶病质的药,阻断一种酶
17.        Cancer Alternative Treatment 62 / Insulin Potentiation Therapy (IPT) 胰岛素增强治疗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6-20 09:20

我觉得不管西医里面诊断出的癌症处于什么阶段,都有治愈的可能,某个时候可能就会出现转机,所以大家一定要坚定信心。下一步我要做的就是学习怎么观察病人的体征,因为很多癌症患者不是死于肿瘤的迅速生长,而是由于消化道出血,脑出血,肝衰竭等等,一定要努力保护好我们的家人啊。
作者: glxdhs2011    时间: 2011-6-20 09:46

非常感谢,很有意义的帖子。希望LZ能多带来些前沿资讯,给大家以鼓励。
作者: 吴海平    时间: 2011-6-20 15:56


作者: 仁能养肝    时间: 2011-6-24 20: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我爱枫红    时间: 2011-6-24 20:40

你总结了这些方法,然后又是你亲身试验的经验和体会,那么欢迎。如果你没试过,而希望别人去尝试,那是不可取的!
作者: 爸爸走好    时间: 2011-6-24 22:45

webslave 发表于 2011-6-20 09:19
心疗

相信心理疗法是从我个人体会来的,我从小就有神经性肠炎,考试一紧张就闹肚子,前些天,半夜肚子疼, ...

这个我赞同!
作者: prboyc    时间: 2011-6-25 15:56

其实,根本问题不在于做什么?
而是怎么去做?
做了后果是什么?
作者: 仁能养肝    时间: 2011-6-25 20: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我爱枫红    时间: 2011-6-25 20:16

仁能养肝 发表于 2011-6-25 20:15
王风仪的 性命哲学理论 使我 成功的 自行停掉抗病毒药 ,还有就是胃痛病也好了,怨气伤脾胃,对我来说是 ...

jmd1718你好!

作者: 风吹白衣    时间: 2011-6-25 20:38

我爱枫红 发表于 2011-6-25 20:16
jmd1718你好!

枫红火眼金睛
作者: springa    时间: 2011-6-25 21:23

无知
作者: 仁能养肝    时间: 2011-6-25 22: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仁能养肝    时间: 2011-6-25 22: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6-26 08:45

本帖最后由 webslave 于 2011-6-26 09:39 编辑

回复 仁能养肝 的帖子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6-26 08:51

本帖最后由 webslave 于 2011-6-26 09:36 编辑

回复 我爱枫红 的帖子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6-26 09:31

本帖最后由 webslave 于 2011-6-26 09:38 编辑

回复 仁能养肝 的帖子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6-26 09:36

读过这个帖子的人已经很多了,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信的就信了,不信的就算了,我也无意于要进行口舌之争,本是一番好意,没想到惹出如此多的是非,家里有病人要照顾,也还有很多事要忙。大家加油!
作者: wkx323    时间: 2011-6-26 09:55

很欣赏楼主不断推介新知的勇气和热心——从楼主另外的贴子也可以看到这种热心。
新知可能是伪知,也可能是真知,但有总比没有好,我们既不应迷信非科学,也不应迷信科学。
只不过此帖叫“癌症治疗方法的总结”不妥而已,叫“癌症治疗非常规思路”更妥。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7-11 13:37

转载好大夫网陈小兵的实施放松结合内心意象疗法的过程:另附一图片帮助意象疗法

想象(意象)与其它心理治疗一样有其生理基础。心理免疫学研究表明,精神活动通过脑神经细胞发出的信息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由于高级神经活动和情绪反应可以“开启或关闭”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络通道,所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内心意象也可以通过各种机制促进机体的康复。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陈小兵

       内心意象疗法是由美国得克萨斯州沃思堡癌症咨询和研究中心的西蒙顿夫妇根据动机心理学原理创立的一种在传统放松基础上充分发挥病人积极想象的治疗晚期癌症的一套有效的心理疗法。这种改变展望的方法的中心内容是,人们对自己所希望的事件产生内心意象,通过意象的形成,一个人在内心中明确他(她)希望发生什么事情,通过这种反复的陈述,马上就会预期自己所希望的事情会真的发生。由于积极展望的结果,病人就用与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目标相一致的方法开始行动。

卡尔在长期的工作中发现,内心意象法有以下作用:减轻对癌症的恐惧心理;改变病人的一些不正确的态度,增强“要活下去”的信心和意志;能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变癌症的病程;可作为一个判断患者现有信念并改变旧有信念的方法,患者所用的象征和图象的改变,能有力地改变原有信念,使之更适合于康复;可做为病人同无意识联系的工具;它是减轻精神压力和情绪紧张的一般方法;此方法能用来正视和改变绝望和无能为力的状态。

实施放松结合内心意象疗法的过程如下:

首先让病人按照渐进性放松的程序使自己处于心身放松状态。接着引导病人进入良性的内心意象:

(1)现在想象自己处在一个使你感到舒适和愉快的自然环境中,内心想象此处空气新鲜,五彩缤纷,鸟语花香。

(2)继续想象你在这个天然环境中非常放松舒适地呆上2~3分钟。

(3)然后内心中用真实术语或象征的术语描绘肿瘤,把癌想象成一堆非常混乱和脆弱的细胞。要记住在正常的生命期间,我们机体能上千次地消灭癌变的细胞。当你描绘肿瘤时,要认识到,你的康复要求你自身的防御力量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

    (4)如果你现在正在接受放射治疗,你就想象有一束几百万颗的子弹正在射中它途中的每一个细胞,正常细胞能修复放疗造成的损伤,而癌细胞因脆弱不能修复损伤而死亡。如果你在接受化疗,就想象进入体内的化疗药物起毒药的作用,正常细胞非常聪明、强壮有力,不那么容易吸收毒物,而癌细胞则衰弱无力,只要吸收一点毒物就会死亡。

(5)想象体内白细胞进入癌所在的部位,找出那些癌细胞,然后将它杀死。体内有大量这样的白细胞,他们非常强壮,富有进攻性,而且非常精明,癌细胞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白细胞一定能赢得这场战斗。

(6)想象癌肿逐渐缩小,死亡的癌细胞被白细胞带走,通过肝肾从大便和尿中排出体外。

(7) 继续看到癌肿缩小,直至完全消失。同时自己的食欲增加,精力充沛。

(8) 想象自己摆脱疾病缠绕,渐渐恢复健康。

(9)内心中祝贺自己为恢复健康起了重要作用,看到自己每天做三遍内心意象法,感觉非常舒服。

(10)这时轻轻松开眼睑肌肉,做好睁开眼睛的准备,开始对房间有所察觉。

(11)睁开眼睛,准备重新开始日常活动。

完成整套训练后,你需要画一幅图来表明你所想象到的图象,并和医生一起进行分析。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你训练时思想不集中,不能很好地放松,或想象不到什么具体的图象,请不要着急,多做几遍,自然会好。

有效的内心意象一般都有以下特点:

(1)癌细胞脆弱而混乱。重要的是把自己身上的癌细胞描绘成象汉堡包肉饼或鱼子酱那样柔软易碎的东西。

(2)治疗手段强而有力。患者的意象应建立在“治疗无疑能摧毁癌瘤”的基础之上。比如把肿瘤想象为一个灰色的细胞团,而那治疗可能是一种能够淹没肿瘤,将其粉碎,能被白细胞易于消灭的微黄或微绿的液体。

(3)身体内的正常细胞健康有力,能够修复治疗可能造成的轻微损伤。癌细胞由于脆弱且混乱,被治疗完全摧毁。

(4)白细胞象一支庞大的军队,对癌细胞有压倒优势。白细胞是你身体天然愈合过程的象征。因此,你的意象应反映出他们无穷无尽的数量和巨大的力量。白细胞战胜癌症细胞是必然的。

(5)白细胞积极主动,渴望战斗,很快就找到癌细胞,并加以消灭。白细胞是你防御系统的象征,是使你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使它们显得聪明、强壮而且有战斗力。要看到自己的白细胞压倒癌细胞。

(6)死去的癌细胞自然而然地从身上冲走排出。想象这一过程,你就能增强对自己身体恢复健康的信心。

(7)即将结束内心意象前,自己已是健康如初,而且体内没有任何癌患。这种意象代表你对最后结果的意愿。关键是你要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身体十分健康,充满活力。

(8)看到自己达到了生活目标,满足了自己的生活目的。这种意象表明你有充分的理由活下去,愿意活下去,并一再肯定自己的信念:能够康复。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7-11 13:44

[attach]227924[/attach]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9-27 10:26

本帖最后由 webslave 于 2011-9-27 10:39 编辑

最近看到的一些文章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射频消融可减少肝肿瘤转移并延长生存时间
时间:2010-05-11 13:07来源:信息中心 作者:秩名 点击: 112次
坦帕(EGMN)——一项纳入209例患者数据的综述发现,对于因结直肠癌肝转移而行部分肝切除后肝肿瘤复发患者来说,射频消融(RFA)可将其中41%的总体生存时间延长至3年。

接受RFA治疗者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31个月。大多数(91%)患者在1年时存活,2/3的患者在2年时存活,41%的患者在3年时存活。

纽约纪念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的Constantinos T. Sofocleous博士说:“RFA可显著延长治疗选择有限患者的生存时间。

Sofocleous博士及其同事抽取了对在Sloan-Kettering中心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前瞻性构建的消融治疗数据库中的数据。Sofocleous博士在介入放射学会年会上表示,研究者们在2092002~2008年收治的患者中确诊了304处肿瘤。其中,56例患者的71处肿瘤为复发性肝转移,并因结直肠癌肝转移而接受过部分肝切除术。

所有56例患者接受RFA作为挽救治疗。通常于RFA治疗后4~6周对这些患者进行CT检查随访。Sofocleous博士说:这是确定这种方法有效性所必需的。这次CT检查结果将被作为基线数据用来与随后每2~4个月的CT结果进行比较。

技术成功率为94%,即首次随访CT检查显示消融区域完全覆盖了整个肿瘤。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

RFA治疗后,36例患者发生了局部肿瘤进展(LTP),其中10例接受了再次RFA治疗。中位初始和辅助(再次消融治疗后)LTP生存时间分别为10个月和25个月。值得注意的是,86%的肿瘤复发发生在消融治疗后1年内。而超过半数(52%)的复发肿瘤是多灶性的或为肝外复发。

Sloan-Kettering中心的介入放射专家Sofocleous博士说:单次消融治疗后肿瘤的进展率较高,就此可以看出这些肿瘤的侵袭性有多高。

研究者们还开发了一种改良的临床风险评分系统,其包括肝肿瘤直径>3 cm、无病生存期<12个月、>1个肝肿瘤和原发肿瘤有淋巴结转移(每条分值为1)。总评分为3分或4分的患者被归为高危。

Sofocleous博士说:低危与高危患者的生存率之间具有显著差异。低危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为35个月,而高危患者为21个月。

Sofocleous博士说,实际上,研究发现,仅临床风险评分为患者总体生存和疾病进展的显著预测因子。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9-27 10:29

Potential Benefit Of Dark Chocolate For Liver Disease Patients
黑巧克力对于肝病病人的潜在好处

Doctors could soon be prescribing a dose of dark chocolate to help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liver cirrhosis and from dangerously high blood pressure in their abdomen, according to new research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Liver CongressTM 2010,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in Vienna, Austria.
根据在奥地利维也纳肝病研究的欧盟年会国际肝病代表大会2010年发布的新研究,医生可能会很快开出黑巧克力的处方来帮助患者避免肝硬化和很危险的腹部高血压。

According to the Spanish research, eating dark chocolate reduces damage to the blood vessels of cirrhotic patients and also lowers blood pressure in the liver. Dark chocolate contains potent anti-oxidants which reduce the post-prandial (after-meal) blood pressure in the liver (or portal hypertension) associated with damaged liver blood vessels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The data also showed that eating dark chocolate may exert additional beneficial effects throughout the whole body. In comparison, white chocolate, which contains no beneficial 'phytochemicals', did not result in the same effects.
根据西班牙的研究,吃黑巧克力可以减少肝硬化患者的血管损伤,也可以降低肝内的血压。黑巧克力含有很强的抗氧化剂,这个可以减少由于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而引起肝内餐后的肝内高血压(门静脉高压)。这些数据也显示了吃黑巧克力可能对整个身体有额外的有利效果。相对的,白巧克力,它不含有用的”植物化学物质”,也就没有相同的效果了。

Professor Mark Thursz, MD FRCP, Vice Secretary of EASL and Professor of Hepatology, a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said: "As well as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high science, it is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alternative sources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the overall wellbeing of a patient. This study shows a clear association between eating dark chocolate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and demonstrates the potential importance of improvem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cirrhotic patients, to minimise the onset and impact of end stage liver disease and its associated mortality risks".
Mark Thursz教授,欧洲肝脏研究联合会的副秘书长和肝病教授,在伦敦帝国学院说到:“就像先进的技术和高深的科学一样,这对于开发一种可以有利于患者全面健康的有潜力可选择的资源是很重要的。这项研究显示了吃黑巧克力和门静脉高压症之间很明确的关系,还表明了提高了管理肝硬化患者的潜在重要性,使肝病最后阶段的发病和影响减少到最小,使肝病导致的病死率也减到最小。

Cirrhosis is scarring of the liver as a result of long-term, continuous damage to the liver . In cirrhosis, circulation in the liver is damaged by oxidative stress and reduced antioxidant systems. After eating, blood pressure in the abdominal veins usually increases due to increased blood flow to the liver.
肝硬化由于长期持续对肝脏损伤而产生的肝内再生结节。在肝硬化患者中,肝脏的循环系统受氧化刺激而损伤,损伤了抗氧化系统。在进餐后,由于不断有血液流入肝脏,腹部静脉血压通常会升高。

This is particularly dangerous and damaging to cirrhotic patients as they already have increased blood pressure in the liver (portal hypertension) and elsewhere which, if severe, can cause blood vessel rupture. Thus, eating dark chocolate may ultimately prevent this potential threat to cirrhotic patients.
这对于肝硬化患者特别危险而且会继续产生损伤,因为他们已经在肝内和其他地方有很高的血压了(门静脉高压症),如果严重一点,可能会导致血管破裂。然而,吃黑巧克力可能会最终预防肝硬化患者的这种潜在危险。

In this study 21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end stage liver disease (child score 6.9±1.8;MELD 11±4; 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 (HPVG*)16.6±3.8mmHg) were randomised to receive a standard liquid meal. Ten patients received the liquid meal containing dark chocolate (containing 85% cocoa, 0.55g of dark chocolate/Kg of body weight) while 11 patients received the liquid meal containing white chocolate which is devoid of cocoa flavonoids (anti-oxidant properties) according to body weight. HVPG, arterial pressure and portal blood flow (PBF)** were measured at baseline and 30 minutes after meal administration, using a US-Doppler.
在这项研究中21位已到肝病最后阶段的肝硬化患者(child得分在6.9±1.8;MELD得分在11±4;)肝静脉压力梯度(HPVG*)在16.6±3.8mmHg随机接受标准流食。10位患者接受的流食中含有黑巧克力(含85%的可可,0.55g黑巧克力每公斤体重),另外11位患者接受的是根据体重分配的流食中含缺乏黄酮可可(抗氧化的成分)的白巧克力。用超声多普勒分别测量肝静脉压力梯度、动脉压力和门静脉血流(PBF)的基础值和在饮食管理后30分钟的值。

Both meals caused a highly significant but similar increase in portal blood flow with a +24% increase in dark chocolate compared to +34% in those patients who received white chocolate. Interestingly, post-prandial hyperaemia*** was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HVPG resulting in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e (17.3±3.6mmHg to 19.1±2.6mmHg, p=0.07) for those patients eating dark chocolate and those receiving white chocolate (16.0±4.7mmHg to 19.7±4.1mmHg, p=0.003). Post-prandial increase in HVPG was markedly reduced in patients receiving dark chocolate (+10.3±16.3% Vs +26.3±12.7%, p=0.02).
两组饮食均可引起门静脉血流很显著但相似的升高,黑巧克力组升高24%,白巧克力组升高34%。有趣的是,餐后充血是随着肝静脉压力的升高而有显著升高的,在黑巧克力组中(17.3±3.6mmHg to 19.1±2.6mmHg, p=0.07),在白巧克力组中(16.0±4.7mmHg to 19.7±4.1mmHg, p=0.003)。然而餐后肝静脉压力升高的状况在进食了黑巧克力的患者中很显著地下降了。

*HVPG is blood pressure in the liver
HVPG是指肝内的血压

**PBF refers to blood flow in the liver
PBF是指肝内的血流

***Hyperaemia refers to increase blood flow to tissues
充血指的是组织中血流增多

References:
1De Gottardi A. et al, Dark Chocolate attenuates the post-prandial increase in HVPG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Abstract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Liver CongressTM 2010
2Cirrhosis Overview. NHS Choices. September 2009.
黑巧克力使有肝硬化和门脉高压的患者餐后肝内血压下降。摘要发表于2010年国际肝病代表大会肝硬化概述。

Source:
Isabelle Scali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欧洲肝病研究协会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9-27 10:36

不过巧克力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好,他们试验的标准按照0.55g/公斤体重,我感觉太多了,因为:

Cell  metabolic:过多食用巧克力可令细胞中毒死亡Time:2011-07-19 PM 22:02  Author:web  Hits: 4 times  
过多食用巧克力除了增加体重外,还会形成一个有毒环境,杀死细胞。研究人员表示他们找到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因素,也就是核仁小分子RNA。科学家此前认为这种RNA分子只修饰其他RNA分子。抑制这些令人吃惊的RNA分子能够提供一种新方式,对抗肥胖。肥胖是导致心脏病和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过度放纵由贮脂细胞构成的脂肪组织,便会有过量卡路里在血液中循环。脂肪细胞并不总能应付现代饮食结构中的大量脂肪,导致过量脂肪在血液中循环。当体内其他细胞获取额外脂肪时,便会破坏内部机制和基因活性,导致它们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大规模细胞“自杀”事件会导致肾脏和心力衰竭。

此项研究由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心脏病学家吉恩·斯查菲领导,研究论文刊登在《细胞-代谢》上。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种似乎应对这种细胞中毒身亡负责的基因。这个基因的rpL13a片段并不对蛋白质编码,而是对名为“核仁小分子RNA”(snoRNA)的RNA分子进行编码。这种分子的主要工作是修饰其他RNA分子。

为了确定核仁小分子RNA是否在高脂肪环境下导致细胞死亡,斯查菲和同事将由这种基因编码的3个核仁小分子RNA加入带有遭破坏的rpL13a基因的细胞。这些细胞随后自杀身亡。其他实验结果表明,大量脂肪酸的存在提高了蛋白质和rpL13编码的核仁小分子RNA数量。rpL13a产生的核仁小分子RNA抑制细胞活动,致使细胞因大量压力死亡,而不仅仅是脂肪过量。研究人员将一种荧光标签植入核仁小分子RNA,最后发现核仁小分子RNA并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留在细胞核内,而是进入细胞质。在细胞质中发现核仁小分子RNA说明,这种分子拥有很多研究人员未知的功能。

斯查菲表示,这项研究为预防糖尿病和肥胖症等疾病造成的生理损伤开辟了新方式,原因在于研究人员已经找到未来药物研发应锁定哪些分子。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生物学家斯图亚特·麦克斯韦表示,这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因为研究表明核仁小分子RNA能够帮助确定细胞是否死于自杀。他说:“这项研究促使人们考虑这些RNA分子除了传统功能外还扮演其他哪些角色。传统观点认为它们的功能仅限于修饰其他RNA分子。”()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9-27 10:48

还是要强调,战友们要放松心情,不要有压力,把那些对于金钱或者疾病本身的压力,都交给我们家属吧。大脑如何控制身体的,甚至比癌症本身更复杂。

Tumor Growth Accelerated By Stress Hormones
应激激素加速肿瘤的生长

Chronic stress has recently been implicated as a factor that may accelerate the growth of tumors. However,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is effect have not been determined. But now, Anil *** and colleagues,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ouston, have generated data using human ovarian cancer cell lines and tumor specimens that indicate that stress hormones, especially norepinephrine and epinephrine, can contribute to tumor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 They therefore suggest that targeting stress hormones and the signaling pathways that they activate might be of benefit to individuals with cancer.
最近研究发现慢性应激可作为一种因子加速肿瘤的生长。然而,这种机制还不清楚。但是现在休斯顿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Anil和其同事们应用人类卵巢癌细胞系和肿瘤标本进行研究发现应激激素,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能促进卵巢癌进展。因此他们提示靶向应激激素及其活化的信号途径可能对癌症病人有利。

Anoikis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cells are triggered to die when separated from their surrounding matrix and neighboring cells. Tumor cells that spread to other sites somehow escape anoikis. In the study, exposure of human ovarian cancer cells lines to either of the stress hormones norepinephrine or epinephrine protected them from anoikis. Similarly, in a mouse model of ovarian cancer, restraint stress and the associated increases in norepinephrine and epinephrine protected the tumor cells from anoikis and promoted their growth. This effect was associated with activation of the protein FAK.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data was highlighted by the observation that in human ovarian cancer patients, behavioral states related to greater stress hormone activity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activated FAK, which was in turn linked to substantially accelerated mortality.
失巢凋亡是一种当细胞与其周围的基质和邻近细胞分离后而被启动死亡的过程。扩散到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不知何故能逃脱失巢凋亡。在这项研究中,人类卵巢癌细胞系暴露到应激激素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任何一种都能保护它们免疫失巢凋亡。同样,在卵巢癌小鼠模型中,抑制应激和相关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增加可防止肿瘤细胞发生失巢凋亡,从而促进肿瘤生长。这种效应与FAK蛋白活化有关。这些数据的临床意义因在卵巢癌病人中,较多应激激素活性相关的行为状态与活化的FAK较高水平密切相关,进一步加速了肿瘤病人的死亡。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9-27 11:06

谢谢Admin 斑竹帮我平反。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9-27 11:26

研究:阿司匹林可降低癌症死亡率25%

英国《金融时报》 克莱夫•库克森 伦敦报道

今日发表的研究报告表明,每日服用一片阿司匹林可将癌症死亡率降低25%。

这份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上、针对25570名病人的研究表明,5年来坚持每天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所有类型的癌症病人长期死亡率有所下降。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转化医学教授阿拉斯泰尔•沃森(Alastair Watson)表示,最新研究“进一步证明,阿司匹林是世界上遥遥领先的最神奇的药物”。

每日服用阿司匹林,使得结直肠癌死亡率降低40%,食道癌死亡率降低60%。

19世纪末,德国拜耳公司(Bayer)合成出阿司匹林并将其大规模推向市场,标志着现代药物的问世。许多专家相信,制药业的首只药物从未被超越。

由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的彼得•罗斯维尔(Peter Rothwell)牵头进行的此项研究,以8项旨在评估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效用的临床实验的数据为基础,此前这被视为阿司匹林的主要效用。研究人员审议了参与者长达20年的病历,聚焦于癌症。

卡地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的彼得•埃尔伍德(Peter Elwood)表示,阿司匹林对成年人的主要副作用是加大了胃岀血的风险,但这只影响2000人中的一人,小剂量服用几乎从不致命。埃尔伍德研究阿司匹林将近40年。

4年来坚持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罗斯维尔认为,这些结果表明,总的来说,几乎所有中年人每日服用小剂量(每日服用75毫克,阿司匹林用于止痛的剂量为300毫克)阿司匹林都将受益。

罗斯维尔表示:“这些新结果并不意味着,所有成年人应该立即开始服用阿司匹林,但它们确实证明了阿司匹林新的重大效用,而早先的指导建议中未曾计入这些效用。”

埃尔伍德表示,阿司匹林可能增强细胞对DNA损伤的修复能力,从而帮助预防癌症。

尽管拜耳仍保留阿司匹林业务,但在一战后,该公司在全球许多国家丧失了阿司匹林的商标权,包括美国和英国。

行业机构——阿司匹林基金会(Aspirin Foundation)的尼克•亨德森(Nick Henderson)表示:“没有人愿意给出阿司匹林市场规模的数据,因为仿制的阿司匹林太多了,尤其是在中国。”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9-27 11:27

阿司匹林的服用还是应该尊医嘱,尤其有出血倾向的人。阿司匹林抑止血小板。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9-27 11:32

像阿土医生说的,实验室能制造微型肝脏。

一项新的里程碑的实验室培养替代肝脏已取得成功, 研究者成功地用人类肝细制造出微型肝脏,至少在实验室环境中具有和人类肝脏相同的功能。(Credit: iStockphoto/Sebastian Kaulitzki)
ScienceDaily (Oct. 30, 2010) —美国威克弗里斯特大学浸信医学中心再生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已经在实验室培植替代肝脏方面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它虽然还只处于早期阶段,但是意义重大。他们是第一批利用人类肝细胞制造出像人类肝脏一样功能齐全的微型肝脏的人。下一步是看一看把这种肝脏移植到动物体内后,它们是否还能继续正常工作。
  这项研究成果将于31日在波士顿美国肝病学会年会上公布,它的最终目标是为需要进行肝移植的患者提供替代肝脏,解决捐献肝脏供不应求的问题。除此以外,这种肝脏还能用来试验新药物。再生医学教授和项目主管沙伊•索科尔说:“这项研究将会出现的可能性让我们感到非常兴奋,但它目前还只处于初级阶段,在它为患者谋福利前,还有很多技术障碍需要克服,这让我们感觉压力很大。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一次培植出数十亿个肝细胞,以便制造可以给患者移植的肝脏,而且我们还必须确定这些器官是否可以安全用在患者身上。”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佩蒂罗•巴比蒂斯塔表示,这是第一项利用人类肝细胞在实验室里培植肝脏的研究。他说:“我们希望被移植到动物或患者体内后,它们能像在实验室里一样继续正常工作。”为了制作这种器官,科学家利用一种清洗剂把动物肝脏上的所有细胞清除掉(这一过程被称作整体器官脱细胞),只剩下胶原质“支架”,或称支撑结构。然后用两种人类细胞:被称作起源的未成熟肝细胞和内皮细胞取代原有细胞。
  利用肝脏里拥有一系列更小脉管的大脉管把这些细胞植入到肝脏支架里。经过整体器官脱细胞过程,这个脉管网络仍保持完好无损。紧接着科学家会把这个肝脏放进一个生物反应器里,它是为整个器官提供恒定流量的营养液和氧气的特殊仪器。在生物反应器里呆上一周后,科学家证实它进一步形成了人类肝脏组织,并产生了与之相关的功能。这时他们会对这个生物工程器官内部的细胞生长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利用动物细胞制作肝脏的能力在以前就得到了证实。然而人们并不清楚能否利用它制作一个功能健全的人类肝脏。
  研究人员表示,当前这项研究揭示了一种整器官生物工程学方法,结果可能会证明,这项技术不仅对治疗肝病至关重要,而且对肾脏和胰腺等器官的生长也很关键。威克弗里斯特大学浸信医学中心再生医学研究所研的科学家都参与了这个项目和其他很多组织及器官研究项目,而且还在研发用来恢复器官功能的细胞疗法。生物工程肝脏还能用来评估新药的安全性。巴比蒂斯塔说:“这更接近于人类肝脏里的模拟药物新陈代谢,该过程在动物体内很难再现。”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9-27 13:23

PLoS Biolo.:健康细胞与癌细胞的“你死我活”治癌新策略Time:2010-07-15 PM 12:40  Author:web  Hits: 

PLoS Biolo.:健康细胞与癌细胞的“你死我活”治癌新策略

        据外媒7月13日报道,英国研究人员首次发现,有两个基因在人体自身细胞抗击癌症细胞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表在7月13日《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PLoS Biology)期刊网络版上的此项发现,将可能导致出现全新的癌症研究概念,那就是未来的癌症疗法将通过使人体自身的健康细胞“装备更为精良”来攻击癌细胞。

        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分子细胞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部开展的此项研究证明,正常细胞与癌细胞在人体中上演着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如果非癌变细胞获得了优势,会将癌细胞团团围住,癌细胞就会死亡;如果癌细胞设法挣脱了束缚,它们将继续不受干扰地进行分裂和生长。这项研究表明,Lgl蛋白和Mahjong蛋白在细胞的这场较量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影响着这些细胞究竟会“鹿死谁手”。这种细胞竞争形式先前曾被证明在果蝇中出现过,不过在哺乳动物身上发现尚属首次。

        该项研究的主持者、伦敦大学学院的藤田泰之博士表示,这是首次发现癌症细胞只需被健康细胞包围即可被杀死。以此为基础,科学家们将能加深对癌症机制的理解,进而发现预防和治疗癌症的全新方式。


原文出处推荐:

PLoS Biology doi:10.1371/journal.pbio.1000422

Involvement of Lgl and Mahjong/VprBP in Cell Competition
Yoichiro Tamori, Carl Uli Bialucha, Ai-Guo Tian, Mihoko Kajita, Yi-Chun Huang, Mark Norman, Nicholas Harrison, John Poulton, Kenzo Ivanovitch, Lena Disch, Tao Liu, Wu-Min Deng,Yasuyuki Fujita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s of carcinogenesis, transformation events occur in a single cell within an epithelial monolayer. However, it remains unknown what happen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normal and transformed epithelial cells during this process. In Drosophila, it has been recently shown that normal and transformed cells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for survival in an epithelial tissue; however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whereby “loser cells” undergo apoptosis are not clearly understood. Lgl (lethal giant larvae) is a tumor suppressor protein an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oncogenesis in flies and mammals. Here we have examined the involvement of Lgl in cell competition and shown that a novel Lgl-binding protein is involved in Lgl-mediated cell competition. Using biochemical immunoprecipitation methods, we first identified Mahjong as a novel binding partner of Lgl in both flies and mammals. In Drosophila, Mahjong is an essential gene, but zygotic mahjong mutants (mahj-/- ) do not have obvious patterning defects during embryonic or larval development. However, mahj-/- cells undergo apoptosis when surrounded by wild-type cells in the wing disc epithelium. Importantly, comparable phenomena also occur in Mahjong-knockdown mammalian cells; Mahjong-knockdown Madin-Darby canine kidney epithelial cells undergo apoptosis, only when surrounded by non-transformed cells. Similarly, apoptosis of lgl-/- cells is induced when they are surrounded by wild-type cells in Drosophila wing discs. Phosphorylation of the 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 is increased in mahj-/- or lgl-/- mutant cells, and expression of Puckered (Puc), an inhibitor of the JNK pathway, suppresses apoptosis of these mutant cells surrounded by wild-type cells, suggesting that the JNK pathway is involved in mahj- or lgl-mediated cell competition. Finally, we have shown that overexpression of Mahj in lgl-/- cells strongly suppresses JNK activation and blocks apoptosis of lgl-/- cells in the wild-type wing disc epithelium.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Mahjong interacts with Lgl biochemically and genetically and that Mahjong and Lgl function in the same pathway to regulate cellular competitiveness. As far as we are awar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that cell competition can occur in a mammalian cell culture system.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9-27 13:35

美科学家发现神奇病毒 可七天内杀死乳腺癌细胞


这种病毒名为腺相关病毒2型(AAV2)。(来源:英国媒体)


你相信有一种病毒能在7天内杀死乳腺上的癌细胞吗?美国科学家找到了一种神奇的病毒,它可能为乳腺癌的治疗带来新方法。

综合国外媒体9月23日报道,这种病毒名为腺相关病毒2型(AAV2),约有80%的人携带这种病毒,它会对人体产生影响,但是不会致病。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医学院的研究人员2005年发现,该病毒可导致宫颈癌患者的癌变细胞死亡。随后他们针对不同阶段乳腺癌病变细胞进行试验,在使用AAV2对付癌变细胞后,所有癌变细胞在7天内都消失了。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方向的助理研究员萨米纳·阿拉姆指出:“如果可以判定哪些病毒基因发挥了作用,我们就可以将这些基因引入治疗方法中,如果我们能够确定AAV2触动了哪些路径,就可以研制出启动那些路径的药物,或者可以只用该种病毒本身来治病。”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人员表示,在美国女性中,乳腺癌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癌症,造成的死亡人数也较多。有关专家认为,由于乳腺癌患者发现自己患癌时所处阶段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同。“在治疗乳腺癌患者时,你不能采用同一种方法,”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授克雷格·迈耶斯说。

研究人员通过一项正在进行的研究发现,AAV2还可以杀死身体其他部位的癌变细胞,如前列腺癌、鳞状细胞癌及黑素瘤等。目前的试验对象都是小老鼠,不久后,研究人员将把近阶段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刊发。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9-27 13:38

Nature:注射病毒可治疗癌症

研究人员首次表示,向静脉注射一剂遗传工程病毒就可以定向治疗癌症,杀死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而不伤害健康组织。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着迷于一种想法:用病毒来提醒免疫系统找出并摧毁癌细胞。近几年,随着遗传工程学上的进步,他们得以定制针对肿瘤的病毒。
但是,迄今唯一得到监管机构批准的“溶瘤病毒”在中国,用于治疗头部和颈部的癌症。
在《自然》杂志周三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渥太华大学和私营生物技术公司詹纳莱克斯公司(Jennerex)等机构的科学家说,一项对试验性病毒疗法JX-954开展的小规模早期试验发现,它持续作用于肿瘤,副作用极小而且持续时间短。

这种试验性病毒下一步将在肝癌患者身上进行中期测试。
詹纳莱克斯公司首席科学官、渥太华医院研究所的资深科学家约翰·贝尔博士说:“化疗会产生强烈的副作用。接受这种疗法的患者只有24小时的流感症状,然后就一切正常了。”
此次试验的目的是评价JX-954的安全性,试验涉及23名各类晚期癌症患者。
试验还发现,8名得到最高剂量JX-954的患者当中有6名的肿瘤稳定下来或缩小了。
有证据表明,这个组当中,病毒在7名患者(即87%)的肿瘤内复制,但在他们的正常组织中却没有复制。
贝尔博士说,下一步是在120名肝癌患者身上进行病毒疗法试验。
他说,对JX-954的较早试验显示,这种病毒在肝癌中的活性很强。因为某些肝癌由病毒造成(比如乙肝病毒),那些癌细胞可能对另一种病毒更为敏感。
JX-954取自一种曾经普遍用于给儿童接种预防天花的病毒。

doi:10.1038/nature10358
PMC:
PMID:

Intravenous delivery of a multi-mechanistic cancer-targeted oncolytic poxvirus in humans
Caroline J. Breitbach; James Burke; Derek Jonker; Joe Stephenson; Andrew R. Haas; Laura Q. M. Chow; Jorge Nieva; Tae-Ho Hwang; Anne Moon; Richard Patt; Adina Pelusio; Fabrice Le Boeuf; Joe Burns; Laura Evgin; Naomi De Silva; Sara Cvancic; Terri Robertson; Ji-Eun Je; Yeon-Sook Lee; Kelley Parato; Jean-Simon Diallo; Aaron Fenster; Manijeh Daneshmand; John C. Bell; David H. Kirn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iological molecules in cancer therapy, such as peptides and small interfering RNAs (siRNAs), could be markedly increased if high concentrations could be achieved and amplified selectively in tumour tissues versus normal tissues after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This has not been achievable so far in humans. We hypothesized that a poxvirus, which evolved for blood-borne systemic spread in mammals, could be engineered for cancer-selective replication and used as a vehicle for the intravenous delivery and expression of transgenes in tumours. JX-594 is an oncolytic poxvirus engineered for replication, transgene expression and amplification in cancer cells harbouring activation of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Ras pathway, followed by cell lysis and anticancer immunity1. Here we show in a clinical trial that JX-594 selectively infects, replicates and expresses transgene products in cancer tissue after intravenous infusion, in a dose-related fashion. Normal tissues were not affected clinically. This platform technology opens up the possibility of multifunctional products that selectively express high concentrations of several complementary therapeutic and imaging molecules in metastatic solid tumours in humans.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9-27 13:40

前面两篇是最新的细菌/病毒治疗癌症的报告,顺便把以前的类似报道也一并贴出。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9-27 13:41

本帖最后由 webslave 于 2011-9-27 13:42 编辑

JCP:现有抗体疗法更适用于乳腺癌、肾癌、肝癌和膀胱癌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癌症研究中心13日发表公报说,该中心科学家开展的实验显示,与其他癌症类型相比,现有抗体疗法更适用于乳腺癌、肾癌、肝癌和膀胱癌。

  许多癌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癌细胞表面有一种名为“EpCAM”的蛋白。不久前,一种可攻击“EpCAM”蛋白的抗体被发现,目前一些医院正在对其展开临床试验。但什么样的患者适合接受这种抗体疗法,医学界还不清楚。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通过抗体染色来标注相关的蛋白,对2000多个癌组织样品展开分析。结果发现,与其他癌症类型相比,现有的抗体疗法更适用于乳腺癌、肾癌、肝癌和膀胱癌。

  科学家表示,免疫组织化学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费用不高。在对患者采取抗体疗法前,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弄清楚患者癌细胞表面“EpCAM”蛋白的情况,将会使治疗更具针对性,并减轻其副作用给患者造成的痛苦。

原文出处推荐:

J Clin Pathol doi:10.1136/jcp.2011.090274

EpCAM expression in primary tumour tissues and metastases: an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Gilbert Spizzo, Dominic Fong, Martin Wurm, Christian Ensinger, Peter Obrist5, Carina Hofer, Guido Mazzoleni, Guenther Gastl, Philip Went

Aims

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EpCAM) is a cell surface protein with oncogenic features that is expressed on healthy human epithelia and corresponding malignant tumours. EpCAM expression frequently correlates with more aggressive tumour behaviour and new EpCAM-specific therapeutic agents have recently been approved for clinical use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However, no consensus exists on how and when to evaluate EpCAM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Material and methods

EpCAM expression was assessed by a well-establishe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protocol in 2291 primary tumour tissues and in 108 metastases using the EpCAM-specific antibody clone VU1D9. A total immunostaining score was calculated as the product of a proportion score and an intensity score. Four expression subgroups (no, weak, moderate and intense) were defined. As described previously, the term ‘EpCAM overexpression’ was reserved for tissues showing a total immunostaining score >4.

Results

EpCAM was highly expressed in most tumours of gastrointestinal origin and in some carcinomas of the genitourinary tract. Howeve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ncer, urothelial cancer and squamous cell cancers were frequently EpCAM negative. EpCAM expression in breast cancer depended on the histological subtype; lobular histology usually showed no or weak expression. Most metastases were EpCAM positive and they frequently reflected the expression phenotype of the primary tumour.

Conclusion

EpCAM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on adenocarcinomas of various primary sites. If EpCAM-specific antibodies are intended to be used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we recommend prior immunohistochemical evaluation of EpCAM expression, particularly in patients with renal cell cance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rothelial carcinoma, breast cancer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9-27 13:43

Cancer Res.: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新方法
埃菲社1月25日报道,纽约罗戈辛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成功展示了如何使用老鼠肾脏癌细胞抑制或阻止人类癌症扩散。

“这种疗法使用常规生物学方法,避免了传统化疗的毒副作用,为癌症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选择。”罗戈辛研究所负责人巴里·史密斯在公告中表示。
研究证实,把老鼠癌细胞注入由藻类提取物制成的胶囊并移植到癌症患者的腹部,能够减缓或阻止肿瘤生长。
在研究第一阶段,研究人员在30多位癌症晚期患者身上进行的试验证实了这种疗法的可靠性。在第二阶段,试验扩展到了早期结肠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40只自发患上前列腺癌、肝癌和乳腺癌的猫和狗身上进行了试验。结果显示肿瘤发展受到了抑制,在某些情况下,肿瘤出现坏死或消失,这些动物最终恢复了正常生活。
史密斯说:“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方法不只是针对某一类特定肿瘤,老鼠细胞可用于治疗多种人类肿瘤,人类细胞也可用于治疗多种动物肿瘤。”
罗戈辛研究所的研究从研制上述胶囊开始,随后进行了临床前研究,并发现移植到癌症患者体内的动物癌细胞与患者的免疫系统处于隔绝状态,但仍能发挥作用。
“现有许多治疗方法具有局限性,只是专注于某一方面,无法从整体上治疗疾病。”参与研究的斯图尔特·苏博特尼克指出,这种新技术改变了疾病的发展进程,在治疗中利用了人体的天然防御机制。
相关论文1月25日发表于在线版的《癌症研究》 Cancer Research 上。()
推荐原文出处:
Cancer Research   doi: 10.1158/0008-5472.CAN-10-2258
Hydrophilic Agarose Macrobead Cultures Select for Outgrowth of Carcinoma Cell Populations That Can Restrict Tumor Growth
Barry H. Smith1,2,6, Lawrence S. Gazda1,8, Bryan L. Conn8, Kanti Jain1,8, Shirin Asina8, Daniel M. Levine1,3, Thomas S. Parker1,3, Melissa A. Laramore8, Prithy C. Martis8, Horatiu V. Vinerean8, Eric M. David1, Suizhen Qiu1, Alison J. North7, C. Guillermo Couto9, Gerald S. Post11, David J. Waters12, Carlos Cordon-Cardo5, Richard D. Hall10, Bruce R. Gordon1,2,4,6, Carolyn H. Diehl1, Kurt H. Stenzel1,2,3,4, and Albert L. Rubin1,2,3,4
Abstract
Cancer cells and their associated tumors have long been considered to exhibit unregulated proliferation or growth. However, a substantial body of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umor growth is subject to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gulatory controls. Here, we describe a novel property of tumor growth regulation that is neither species nor tumor-type specific. This property, functionally a type of feedback control, is triggered by the encapsulation of neoplastic cells in a growth-restricting hydrogel composed of an agarose matrix with a second coating of agarose to form 6- to 8-mm diameter macrobeads. In a mouse cell model of renal adenocarcinoma (RENCA cells), this process resulted in selection for a stem cell–like subpopulation which together with at least one other cell subpopulation drove colony formation in the macrobeads. Cells in these colonies produced diffusible substances that markedly inhibited in vitro and in vivo proliferation of epithelial-derived tumor cells outside the macrobeads. RENCA cells in monolayer culture that were exposed to RENCA macrobead-conditioned media exhibited cell-cycle accumulation in S phase due to activation of a G2/M checkpoint. At least 10 proteins with known tumor suppression functions were identified by analysis of RENCA macrobead-conditioned media, the properties of which offer opportunities to further dissect the molecular basis for tumor growth control. More generally, macrobead culture may permit the isolation of cancer stem cells and other cells of the stem cell niche, perhaps providing strategies to define more effective biologically based clinical approaches to treat neoplastic disease.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9-27 13:44

Cancer Research:一种利用结核杆菌抗癌的新方法
  韩国研究人员3月21日说,他们发现了一种利用结核杆菌抗癌的新方法。
  这项研究由韩国釜山大学医学教授朴永明(音译)引领,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
  结核杆菌是导致肺结核病的“罪魁祸首”。但研究人员从结核杆菌中成功提取肝素结合血凝素蛋白,再借助激活树突细胞的方法,研制出一种有效的治疗性癌症疫苗。
  朴永明说,实验鼠接种疫苗后,体内肿瘤明显减小。
  “研究人员知道结核杆菌突变可用于抗癌或治疗糖尿病已有一段时间,”朴永明说,“但严重的副作用让人们无法利用(结核杆菌治疗疾病)。”
  不过他说,研究人员发现的这种抗癌新法能够“克服这些缺点”。而且,研究人员利用患癌动物体内的树突细胞“培育”肝素结合血凝素蛋白,可避免患病动物机体产生排异反应,有助治疗。
  朴永明说,除可减小肿瘤外,新疫苗还可在患癌动物体内“触发”积极免疫反应,防止癌症恶化.
推荐原文出处:
Cancer Research  doi: 10.1158/0008-5472.CAN-10-3487
Enhanced efficacy of therapeutic cancer vaccines produced by co-treatment with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eparin-binding hemagglutinin, a novel TLR4 agonist
In Duk Jung, Soo Kyung Jeong, Chang-Min Lee, Kyung Tae Noh, Deok Rim Heo, Yong Kyoo Shin, Cheol-Heui Yun, Won-Jung Koh, Shizuo Akira, Jake Whang, Hwa-Jung Kim, Won Sun Park, Sung Jae Shin, and Yeong-Min Park
  Effective activ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DCs) towards T helper (Th)-1 cell polarization would improve DC-based antitumor immunotherapy, helping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mmunotherapeutic vaccines based on T cell immunity. To achieve this goal, it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effective immune adjuvants that can induce powerful Th1 cell immune responses. The pathogenic organism M. tuberculosis includes certain constitutes, such as heparin-binding hemagglutinin (HBHA), that possess a strong immunostimulatory potential.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the first clarification of the functions and precise mechanism of HBHA in immune stimulation settings relevant to cancer. HBHA induced DC maturation in a TLR4-dependent manner, elevating expression of the surface molecules CD40, CD80 and CD86, MHC classes I and II and 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L-6, IL-12, IL-1β, TNF-α and CCR7, as well as stimulating the migratory capacity of DCs in vitro and in vivo. Mechanistic investigations established that MyD88 and TRIF signaling pathways downstream of TLR4 mediated secretion of HBHA -induce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HBHA-treated DCs activated naive T cells, polarized CD4+ and CD8+ T cells to secrete IFN-γ and induced 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Notably, systemic administration of DCs that were HBHA-treated and OVA254-267-pulsed ex vivo greatly strengthened immune priming in vivo, inducing a dramatic regression of tumor growth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survival in a murine E.G7 thymoma model. Together, our findings highlight HBHA as an immune adjuvant that favors Th1 polarization and DC function fo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DC-based antitumor immunotherapy.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9-27 13:45

Science TM:沙门氏菌治疗肿瘤可诱发杀灭癌细胞免疫反应
  一项在小鼠中的新的研究报告说,用沙门氏菌治疗肿瘤可诱发一种能够有效杀灭癌细胞的免疫反应。
  该发现可帮助科学家们创制可注射到病人体内的杀灭肿瘤的免疫细胞,或其能证明对研发一种潜在的抗癌“疫苗”有所帮助。在体内巡查的免疫细胞常常可将早期的癌细胞识别为异常的细胞,并将其杀灭。这一过程依赖于连接蛋白43,这是可在不同类型的细胞间形成细小交通通道(称作间隙连接)的一种蛋白。被称作肽的肿瘤蛋白碎片可通过这些通道逃逸并进入到在其表面展示这些肽的免疫细胞之中。这些肽的作用相当于“红旗警示”,从而触发一种特异性的抗癌免疫反应。但是随着癌细胞的进展和增殖,它们可令免疫细胞无法对其进行识别。如今,Fabiana Saccheri及其在意大利的同事证明,将沙门氏菌注射到肿瘤之中可令这些肿瘤细胞重新能够被免疫细胞识别。研究人员发现,被注射的细菌发挥了一种关键性的功能:它们重新激活了连接蛋白43,而这种蛋白随着癌细胞的生长常常会受到抑制。
  在本研究中,该团队发现,来自小鼠和人的感染了沙门氏菌的黑色素瘤细胞可增加在这些细胞中的连接蛋白43的含量。 其结果是新的间隙连接形成了,它使得染有黄色荧光的小分子能够在肿瘤细胞之间通行或从肿瘤细胞进入免疫细胞。但是研究人员希望查明,这种可使肿瘤肽进入免疫细胞的间隙连接也会在活体动物中出现。因此,他们对患癌的小鼠进行了沙门氏菌的治疗并观察到,正如在实验室的分离细胞中所观察到的,这些肿瘤肽可通过间隙连接而进入到免疫细胞之中,它们在那里被装载到了细胞的表面。这些新被激活的免疫细胞突然能够识别并杀灭在小鼠中的肿瘤细胞。令人感兴趣的是,这种方法还保护小鼠不会发生癌症扩散到身体的其它部位,而这正是一种“疫苗接种”形式的预防性策略。
原文出处推荐:
Sci Transl Med  DOI: 10.1126/scitranslmed.3000739
Bacteria-Induced Gap Junctions in Tumors Favor Antigen Cross-Presentation and Antitumor Immunity
Fabiana Saccheri, Chiara Pozzi, Francesca Avogadri, Sara Barozzi, Mario Faretta, Paola Fusi and Maria Rescigno

  Antigen-presenting dendritic cells (DCs) trigger the activation of cytotoxic CD8 T cells that target and eliminate cells with the antigen on their surface. Although DCs usually pick up and process antigens themselves, they can also receive peptide antigens from other cells via gap junctions. We demonstrate here that infection with Salmonella can induce, in both human and murine melanoma cells, the up-regulation of connexin 43 (Cx43), a ubiquitous protein that forms gap junctions and that is normally lost during melanoma progression. Bacteria-treated melanoma cells can establish functional gap junctions with adjacent DCs. After bacterial infection, these gap junctions transferred preprocessed antigenic peptides from the tumor cells to the DCs, which then presented those peptides on their surface. These peptides activated cytotoxic T cells against the tumor antigen, which could control the growth of distant uninfected tumors. Melanoma cells in which Cx43 had been silenced, when infected in vivo with bacteria, failed to elicit a cytotoxic antitumor response, indicating that this Cx43 mechanism is the principal one used in vivo for the generation of antitumor responses. The Cx43-dependent cross-presentation pathway is more effective than standard protocols of DC loading (peptide, tumor lysates, or apoptotic bodies) for generating DC-based tumor vaccines that both inhibit existing tumors and prevent tumor establishment. In conclusion, we exploited an antimicrobial response present in tumor cells to activate cytotoxic CD8 T cells specific for tumor-generated peptides that could directly recognize and kill tumor cells.


作者: 精彩继续    时间: 2011-9-27 15:08

看到楼主这些东西,心情也好起来。总之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不久将来癌症会被彻底攻破。现在我们都好好努力活着!哈哈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9-28 09:28

回复 精彩继续 的帖子

我们也是靠着这个信念从灰暗的心情走出,比较好的心态,比较好的身体,希望一直这么良性循环下去。
作者: queene    时间: 2011-9-28 12:04

感谢楼主带给我们这么多关于世界在癌症治疗所作的努力的资讯,受益匪浅。更难得的是,所有的各种研究成果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让我们感受到我们不是孤独和被遗弃的,这么多研究机构在找寻各种方法来破解癌症的难题。相信不久的将来,癌症真的只是一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病而已。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9-28 12:53

回复 queene 的帖子

queene,一直都想为你的快乐精神喝彩!
作者: 精彩继续    时间: 2011-9-28 16:53

回复 webslave 的帖子

严重支持!!!愿我们可以一直走下去。。。人生路还有好长啊。等我们慢慢走下去。。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11-25 13:00

Clin Cancer Res:转基因疱疹病毒从内部攻克癌细胞作者:李文云 来源:人民日报 2011-9-5 13:51:44
英国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最近在攻克癌症的征途上前进了一大步。据英国广播公司8月31日报道,他们利用转基因疱疹病毒治疗头颈癌的实验取得了成功。

关于该实验的报告发表在近期的《临床癌症研究》杂志上,报告称,在皇家马斯登医院,医生把这种转基因病毒注入17位淋巴癌患者的体内,同时这些参与实验患者也接受常规的放疗或化疗。结果显示,93%的实验者切除肿瘤后没有再出现癌肿。两年多后,82%的患者没有出现复发。13位接受高剂量转基因病毒疗法的患者中只有2位病情复发。目前科研人员实验的一个重点是,确定针对患者使用的推荐剂量,同时关注对癌肿的局部控制和避免扩散。

这一新的转基因疱疹病毒疗法目前也用于皮肤癌患者实验。科研人员对这种通常用于制造水痘疫苗的病毒进行了基因改造,使它只进入癌细胞繁殖,而不会对健康细胞造成感染。改造后的病毒可具有三重效力:第一,可以杀死癌细胞;第二,改造工程使它能产生一种刺激免疫系统的人体蛋白质;第三,它还可以产生一种病毒蛋白质,来引诱、激活人体免疫细胞,加强患者与癌细胞的对抗机能。

全世界每年约有65万人被诊断为头颈癌,其中有35万人死于这种不治之症。在英国,每年有约8000人罹患头颈癌,包括口腔癌、舌癌及喉癌等。这一研究项目负责人英国癌症研究所的凯文·哈林顿博士表示,通常接受标准化疗和放疗的患者约有35%到55%在两年内癌症复发,相比之下,新的实验成果更有希望治愈癌症。这种经过基因改造的病毒,不会再让患者染上疱疹。但他指出,目前的新疗法对发现较早的I期、II期癌症疗效良好,但许多患者确诊时就已经到晚期了。英国科研人员已决定,今年将进行首次针对III期癌症患者的大规模实验。

研究人员指出,目前的实验尚属小规模试验,基本上侧重于安全性测试。要得出新疗法比标准放、化疗疗法效果好的结论还为时尚早。英国科学家们已经决定,在今年晚些时候再进行规模更大的实验,以将疱疹病毒新疗法和目前通用的标准疗法效果进行比对。

英国癌症研究领域科研信息官员罗斯女士表示,转基因疱疹病毒疗法用于临床尚需时日,还需要在与常规疗法的比较方面作进一步实验。然而,目前的实验结果展示了利用转基因疱疹病毒这一生物学新武器来攻克癌症的广阔前景。据报道,新疗法也有副作用,通常表现为中轻度,不过,除了发烧和疲乏外,其他大多数副作用来自化疗或放疗。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11-25 13:06

Nat. Med.:新方法杀死快速增长的肿瘤无副作用作者:任春晓 来源:科学网 2011-11-15 9:31:19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鉴定了一种药物研发方法,该方法使快速增长的癌细胞得以消灭,而不会造成当前癌症疗法所产生的某些副作用。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11月13日《自然—医学》杂志上。

当前癌症药物结合目标酶RAF(该酶对细胞繁殖和肿瘤生长至关重要)时,会锚定多个位点,从而导致不可意料的副作用。该研究领导者David A. Cheresh与其同事设计了一种新的RAF 抑制因子,不结合RAF活性位点而是改变其结构,从而使其失活。

Cheresh表示:“该发现非比寻常,真正挑战了当前的教条。”研究者们希望该方法尽快尽快在临床应用。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11-25 13:07

Nature:癌变前的衰老监测可限制肝癌发展作者:nature asia 来源:nature asia 2011-11-24 10:54:42
11月24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德国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肝细胞癌变前的衰老监测可以限制肝癌的发展。致癌基因诱导的衰老曾被发现起一个内在肿瘤抑制机制的作用。Lars Zender及其同事提出了“衰老监测”的概念:他们发现,恶变前的衰老肝细胞能通过一个由肿瘤抗原引导的免疫反应被清除。这个过程需要CD4+ T细胞的参与,并且在小鼠模型中抑制肝癌的发展。本文作者们还提供了这样的证据:衰老肝细胞会在免疫系统被抑制的患者肝脏中积累,说明衰老监测对人类也可能行得通。设计用来利用对恶变前的衰老细胞进行抗原特异性免疫监测的策略在癌症预防和治疗中可能会有潜力,而这种类型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在疫苗生产中也可能会有用。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11-25 13:08

PNAS:冥想对大脑有很大好处作者:科技日报 来源:科技日报 2011-11-24 15:07:38


研究人员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寻找冥想者与非冥想者的大脑差异,发现冥想似能关闭与遐想、焦虑、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有关联的大脑区域。

报告发表在本周出版的PNAS上。领导这项研究的耶鲁大学助理教授Judson A. Brewer说,冥想能应用于不同的健康问题,如戒烟、应对癌症,甚至是银屑病。他们用fMRI扫描了有经验的和初学的冥想者的大脑,发现有经验的冥想者能减少名叫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的大脑区域的活动,该区域与焦虑、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等精神疾病有关联。研究人员还发现,当大脑默认模式网络活跃起来,自我监控和认知控制有关的区域也会同时活跃,但这一现象仅见于有经验的冥想者而非新手。这可能意味着,冥想能监测和压制心不在焉状态的出现。在病理模式中,这些状态与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有关联。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11-25 13:09

Cancer cell:血小板可促进癌症转移 作者:生物通 来源:生物通 2011-11-17 20:38:04


近期,新肿瘤病灶机制的研究发现或将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防止癌症扩散的新药物。相关论文于11月14日发表在国际顶级生物学期刊《细胞》(Cell)旗下的《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著名学者Richard O. Hynes,现任麻省理工学院Daniel K. Ludwig教授。其三十年来主要致力于细胞粘附及其对细胞行为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1987年,Hynes首次提出了整合素的概念,证实其是关联细胞间或者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一族粘附分子。近年来,对整合素所涉及的细胞粘附、运动行为在肿瘤发生和转移、细胞增殖、淋巴细胞归巢、细胞凋亡、信号传导等机制方面所参与的环节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谈癌色变,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一旦患上就等于判处了死刑。时至今日,这种观念仍然相当普遍。而癌细胞的“无限增殖”和不可控的“转移复发”被称为是癌症的两大黑手。90%的癌症患者最终的死亡原因都是由于癌症转移,其成为了扼杀癌症病人生命的重要元凶。

癌细胞从原发性肿瘤处脱离转移需要得到其所在环境中其他细胞的帮助。大量的细胞均参与了这一过程,其中包括免疫细胞和形成结缔组织的细胞。此外,另一个重要“帮凶”就是血小板,这种血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促进止血和凝血。

然而多年以来科学家们对于血小板在癌症转移中发挥的具体作用却存在着一些争议。一些癌症生物学家们认为单个癌细胞在进入血管后,一般绝大多数会被机体的免疫细胞所消灭,借助于血小板凝集成团的癌细胞团则不容易被消灭,可通过上述途径穿过血管内皮和基底膜,形成新的转移灶。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血小板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因为血小板中包含大量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均能刺激癌细胞的生长。这篇新文章中,Hynes和他的同事们证实血小板释放的化学信号可诱导肿瘤细胞变得更具侵袭性,种植性转移形成新病灶。

在癌细胞发生转移之前,它们通常会经历一种称为上皮间质转化(EMT)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细胞会丧失彼此粘附的能力,开始迁离它的原发性病灶。文章的首作者,Hynes实验室的博士后Myriam Labelle发现在培养皿中与血小板获得了接触的癌细胞发生了EMT转变,在进一步分析转移细胞中的表达基因后,Labelle证实TGF-β靶向基因获得了激活。由于已知TGF-β具有促进EMT的作用,Labelle在随后的体外实验中验证了血小板中TGF-β对细胞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血小板中TGF-β缺失可阻止癌细胞发生转移。

然而在更进一步的研究中,Labelle发现如果只是给予TGF-β,癌细胞并不会获得转移特性,这表明它们还需要来自血小板的其他信号。

Hynes指出血小板释放大量的化合物包括TGF-β还有其他粘附分子和生长因子,来促进伤口愈合。然而其中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足以促使癌细胞转移。Labelle发现血小板与癌细胞间的直接物理接触是癌细胞获得转移性的必要因素。具体说来,当血小板与细胞发生相互接触时,它们以某种方式激活了调控免疫反应的NF-Kb信号。NF-Kb和TGF-β信号激活都是癌细胞转变发生的必要条件。

尽管癌细胞在初始刺激后获得了移动特性,Hynes 和Labelle发现它们仍然没有离开原始位点。Hynes认为癌细胞有可能还获得了来自血小板的其他助力,使细胞在进入血流后能够更易于穿过血管壁进入到新肿瘤位点。此外,白细胞也成为了Hynes的怀疑对象,目前Labelle正在开展实验解析它们的潜在功能,以及与血小板协同作用的机制。

深入了解肿瘤细胞转移的信号机制将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阻断癌转移的有效药物。Labelle指出详细了解血小板的作用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有可能为开发出癌症转移治疗药物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11-25 13:20

Cell:四篇文章聚焦抗癌新基因网络 作者:新华网 来源:新华网 2011-10-19 10:16:44

哈佛医学院贝丝·伊斯雷尔女执事医疗中心(BIDMC)以及纽约和罗马两个科研团队,发现了存在新的作用巨大的基因网络的证据,并且展示了这些网络推动癌症发展或正常发育的可能方式。这项研究结果对了解癌症及人类健康的遗传学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杂志网络版10月14日发表的四篇论文描述了一种可能是全新的基因活动形式的方方面面,这种活动涉及到大量互相影响并且在幕后摆布分子“残局”的核糖核酸(RNA)分子。每一篇论文都采用了各不相同的方法,从而增加了这一有关新RNA网络的基础性发现的分量。

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使研究人员拓宽思路,以便深入探究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发现癌症高危人群,并寻找和抑制导致癌症生长和扩散的关键的异常分子。

BIDMC癌症遗传学计划负责人皮尔·潘多尔菲博士和哈佛医学院的乔治·赖斯曼教授说:“例如,我们现在知道PTEN肿瘤抑制基因与一个巨大的尚未被认识的RNA网络进行对话。

RNA通过一种新的语言交谈,如果这种语言出了差错,RNA网络受到了破坏,那么PTEN基因就会走下坡路,从而带来毁灭性后果。不过治疗方面的潜力令人极其振奋。你可以改写RNA之间的‘对话’,以便进行癌症的预防和治疗。”赖斯曼是其中两篇论文的主要作者。

《细胞》杂志发表的另一篇相关论文指出,新的RNA管理网络似乎也延伸到了人类基因组中广阔的非蛋白质编码区域,并在正常的肌肉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人类拥有众多与包括蠕虫和酵母在内的其他生物相同的蛋白质编码基因,被转录为非编码RNA的这一广阔区域使得人类的基因组与众不同。这种非编码RNA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仍不为人所知。

潘多尔菲说:“几乎所有关于癌症基因的科学分析都把重点放在蛋白质编码基因上。”他指的是把指令从DNA传递至RNA、再传递至蛋白质的那2%的人类基因组。他说:“我们知道,有将近一半被转录成RNA的基因组是不给蛋白质编码的。通过这种新的RNA‘语言’,我们可以把这个空当派上用场。”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12-15 12:58

本帖最后由 webslave 于 2011-12-15 12:58 编辑

最牛的人都认为攻克癌症就在最近的将来。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 安德森癌症中心新晋老板Ronald DePinho声明,他希望在他的领导下能发现新的治疗肿瘤的方法,如果没有成功,主席的职位也变得没有意义。“我不会失败”,Ronald DePinho说。这位九月份刚刚从波士顿哈佛大学医学院调动过来的博士显然信心十足。

Ronald DePinho是圣安东尼奥M.D.安德森癌症中心“生命传奇讲坛” 资金筹集发起人之一,除资深记者Cokie Roberts 和Sam Donaldson外,同时参与这场深度讨论的还包括了Tom Johnson ,他是前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电视台CEO,曾经为中心募集了将近20万美元。

DePinho现场使用了比较轻松诙谐的语言,比如“踢肿瘤的屁股”等等,他向我们表示,“未来新型的科学技术能够将癌症封存在历史的尘埃中”。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好机会来结束肿瘤给人类带来的恐惧”,在之前的一场新闻发布会里,Ronald DePinho说,“在十年前,这根本是无法想像的”。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12-15 12:59

Science:过敏反应有防癌功效 作者:黄堃 来源:新华社 2011-12-3 10:17:56


过敏是让很多人烦恼的事情,但它也有好的一面。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成果,研究显示,过敏反应可被机体组织用来防癌,因此如果在被过敏困扰的时候想想可能患癌风险下降了,也许心情就会变好一些。

他们观察了实验鼠上皮细胞在可能受到致癌因素伤害时的反应特征。上皮细胞是位于器官表面的细胞,它们经常面临致癌因素的威胁,比如皮肤外表的上皮细胞会受到紫外线照射的影响,而肺部上皮细胞会受到吸烟的影响。

英国科研人员通过观察发现,上皮细胞在受到这些致癌因素威胁时,会释放出一种特殊分子,这种分子会激活周围的免疫细胞,让它们摧毁某个有可能癌变的上皮细胞。但与此同时,实验鼠身体其他部位的免疫组织也都被这种分子激活了,整个免疫系统开始释放出大量抗体,这种情形与机体过敏时发生的反应相同。

在过敏时,免疫系统的这种反应是为了清除进入体内的花粉等过敏原,而在抗癌“动机”的驱使下,免疫系统的上述反应是为了彻底清除那些由于威胁因素而产生、可能致癌的毒素,降低患癌症风险。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12-15 13:06


Nature:阻断periostin蛋白能阻止肿瘤干细胞启动肿瘤转移




转移瘤的来源细胞依赖于适合于肿瘤转移细胞克隆性繁殖的基质微环境,图片来源和版权为瑞士洛桑理工大学瑞士实验癌症研究中心。


转移瘤(即原发性肿瘤细胞转移到新位点上形成的肿瘤)的增殖经常是肿瘤导致的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来自瑞士洛桑理工大学瑞士实验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组第一次非常密切地研究这些转移瘤本身的发展,而不是集中注意在它们起源的原发性肿瘤(primary cancer),分离出一种在转移瘤发展中发挥关键中心的蛋白,并且证实阻断这种蛋白能够阻止继发性肿瘤(secondary cancer)的形成。2011年12月7日,他们的研究成果提前在线发表在《自然》期刊上,为治疗晚期阶段癌症打开新的治疗方案之门。

对转移瘤细胞非常关键的一种蛋白

研究人员已经知道一旦恶性肿瘤,肿瘤细胞在全身广泛地扩散。然而,这些细胞并不总是导致继发性肿瘤的形成。人们发现所有的癌细胞并不是同等构建的:只有它们中一些称作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的细胞能够启动肿瘤转移。为此,它们必须在一个有利于它们发展的地方(即微环境)安营扎寨。

研究环境能够显示几个条件对于肿瘤扩增是必不可少的。瑞士洛桑理工大学Debiopharm集团肿瘤发生信号转导主任Joerg Huelsken解释道,“特别是,我们能够在转移瘤发展的微环境中分离出一种蛋白periostin。没有这种蛋白,肿瘤干细胞不能启动肿瘤转移,相反地,它消失掉或保持休眠。”

小鼠实验中副作用最小化


蛋白periostin自然条件下作为胞外基质的一部分而存在,且在胎儿发育中发挥着作用。在成人中,它只在特定器官---乳腺、骨、皮肤和肠---中是有活性的。这项研究似乎证实它在肿瘤干细胞需要启动肿瘤转移的环境中发挥着一种关键性的作用。培育出的缺乏这种蛋白的小鼠能够抵抗肿瘤转移形成。Huelsken说,“我们已开发出一种附着到这种蛋白上的抗体,使得这种蛋白不能发挥作用。我们希望这种方法能够阻断肿瘤转移形成。”

阻断蛋白periostin的这些实验在小鼠中很少产生副作用。研究人员忠告道,“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同样的情形也将在人身上发生。我们甚至不确定我们是否能够找到在人身上发挥作用的同样抗体。”

无论如何,这一发现是非常鼓舞人心的,特别是因为我们现在知道恶性肿瘤往往要比人们之前所想的要快很多。因而阻断肿瘤转移发生似乎是能够限制肿瘤有害影响的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案。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12-15 13:08

本帖最后由 webslave 于 2011-12-15 13:08 编辑

英国科学家开发可剿灭实体瘤的新药


日前,英国研究人员在举行的英国科学节上公布了其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癌症治疗药物,这种药物能够找到并完全摧毁实体瘤,而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癌症。

这种药物中的关键活性成分以秋水仙碱为基础。秋水仙碱是一种来自秋水仙的天然合成物质,而秋水仙则是英国的一种开花植物。

秋水仙是百合科秋水仙,也被称作番红花或孤挺花,秋天开花,它是英国独有的本土番红花物种。这种植物在古老的草药记载中能够用来治疗炎症。

这种药物目前正在英格兰北部的布拉德福德大学进行研发。该药物通常在肿瘤中的酶增强活动时积极发挥作用,释放有效的抗癌药物成分,摧毁肿瘤的血管,从而使肿瘤因失去供给而“死去”。

此外,由于酶通常只在肿瘤环境中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因此药物不会对健康组织产生任何副作用。

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内已经针对5种癌症——分别是乳腺癌、结肠癌、肺癌、肉瘤和前列腺癌——用该药在老鼠身上进行了实验,并没有观察到不良反应。在一项研究中,半数的老鼠在一次用药后就出现了肿瘤完全消退现象。

该校癌症治疗研究所主任Laurence Patterson教授说:“我们所设计的从效果上来说就是一个‘智能油油炸弹’,可以直接瞄准任何一个实体瘤,在不伤害健康组织的情况下把它们摧毁。”

据介绍,触动活跃药物成分释放的酶是蛋白酶的一种,叫做基质金属蛋白酶(MMP)。Patterson说:“这种特殊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在癌症中发挥的作用就是开辟一条道路让肿瘤越长越大,并发展新的血管来为肿瘤提供营养。我们新的给药方法利用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存在来激活药物,攻击并破坏癌变血管,摧毁肿瘤得以维系的生命线。”

研究小组认为,利用基质金属蛋白酶作为一个触动媒介的新药,应该也能被用来治疗癌症在体内扩散时造成的转移性肿瘤。而且,研究人员还认为给药机制可以用来直接将其他药物释放到肿瘤中。

“虽然,它的抗癌特性已经广为人知,但是秋水仙碱一直没被用来治疗癌症,因为它的毒性太大,会损害体内正常的组织。”参与该研究的Kevin Adams博士说道,“我们找到了一种利用秋水仙碱效力的方法,消除了它对健康组织的危害,但是对肿瘤血管的毒害依然存在。”

该小组正在进行最后阶段的临床前使用评估,随后的临床试验计划在约克郡利兹的圣詹姆士医院进行。

Patterson补充说:“我们必须要保持谨慎,直到我们在临床试验中取得同样引人注目的效果为止。但是最终,如果所有事情都很顺利的话,我们希望看到这个药物作为结合治疗的一部分,用于治疗和控制癌症。”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1-12-15 13:14

中药的山慈菇就含秋水仙碱。说来也巧,我们最近几个月的甲胎变化是11,8,11,8,11,每次是8的时候都是中药里面含有山慈菇的时候。不知是真的山慈菇在起作用,还是正常肝细胞的生长周期带动的甲胎周期性变化。我倒是希望是正常的周期性变化,最好再也不要有癌细胞来作祟。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2-1-24 21:24

Cancer Cell:发现某些肿瘤细胞实际上也能阻止肿瘤扩散  2012-1-19 22:17:01

周细胞特征性地位于内皮细胞的外表面,包围着红细胞(E)。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一项新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中一群很少被研究的细胞很可能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能够对抗癌症演变和转移。这些发现发表在2012年1月17日那期Cancer Cell期刊上,意味着抗血管生成疗法(anti-angiogenic therapy)---通过切断肿瘤血液供应让肿瘤萎缩---可能无意中使得肿瘤更加具有侵袭性和更可能发生扩散。

一种治疗癌症的方法就是靶向血管生成,或者说血管生长。这篇新研究论文通信作者Raghu Kalluri是贝丝-以色列-迪肯尼斯医疗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BIDMC)教授,同时也是哈佛医学院的教授,他想找出靶向一种特异性细胞类型,即周细胞(pericyte),是否能够以其他抗血管生成药物所起同样作用的方式抑制肿瘤生长。周细胞是组织血管中重要的一部分,覆盖着血管,支持它们的生长。

Kalluri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对小鼠进行建基因改造以便利用药物诱导生长中肿瘤的周细胞去除。他们然后除去移植的小鼠乳腺癌肿瘤中的周细胞。相比于野生型对照小鼠,他们发现25天后肿瘤缩小了30%。然而,与常规的临床经验不同的是,研究人员发现相比于对照小鼠,在基因改造的小鼠中继发性肿瘤数量增加了3倍,这就表明肿瘤已经发生转移。

Kalluri说,“如果只是观察肿瘤生长情况,那么结果还不错。但是从全局来看的话,抑制肿瘤血管并不能控制癌症演变。事实上,癌症一直在扩散。”

为了理解这种肿瘤转移增加背后的机制,Kalluri和他的研究小组检查了肿瘤的微环境以便在分子水平找出到底是什么在发生变化。他们发现在缺乏周细胞的肿瘤中,缺氧(hypoxia)区域增加了5倍。Kalluri解释道,“这对我们意味着在没有起支持作用的周细胞存在下,肿瘤内的血管变得脆弱和容易泄露---甚至相比于大多数肿瘤中血管存在时更是如此---,这就减少了氧气流动到肿瘤中。”

他补充道,“癌细胞对缺氧条件作出反应,启动遗传存活程序。”为此,研究人员发现存在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即一种使得癌细胞更加容易发生迁移的变化,因而它们能够穿过那些有漏洞的血管到达新的位点,使得它们表现得更像干细胞,这样它们更加能够存活下来。实验证实EMT的蛋白标记物表达增加5倍,这就表明这些细胞确实经历了这一变化。研究小组也发现一种促进细胞迁移和生长的受体分子Met激活后活性增加5倍。

重要的是,研究小组发现这些分子变化发生在更小的移除周细胞的肿瘤内,从而增加模式小鼠肺部中继发性肿瘤的发生率。Kalluri说,“这提示着较小的肿瘤让更多的癌细胞进入血液,从而导致更多肿瘤转移。我们发现有着较好的周细胞覆盖的大肿瘤要比有着更少周细胞覆盖的较小的同类型肿瘤更少地发生肿瘤转移。”

因为癌症治疗如伊马替尼(Imatinib)、舒尼替尼(Sunitinib)和其他药物能够降低肿瘤中周细胞数量,研究人员接下来就在患原发性肿瘤的小鼠中开展同样的实验,只不过在这次是使用Imatinib和Sunitinib而不是采用基因改造手段来降低周细胞数量。尽管Imatinib和Sunitinib只移除70%周细胞,但是最终结果保持一样:肿瘤转移增加3倍。Kalluri说,“我们再次证实有着较好的周细胞覆盖的大肿瘤要比有着更少周细胞覆盖的较小的同类型肿瘤更少地发生肿瘤转移。”而且,Kalluri还利用移植的肾细胞癌肿瘤和黑色素瘤重复同样的实验从而在多种肿瘤类型中同样证实这些发现。

其他实验表明将移除周细胞的药物同抑制Met的药物结合在一起治疗有助于抑制EMT和肿瘤转移。

最后,为了确定这些发现是否跟病人相关联,科学家检查了130个处于不同癌症阶段和不同肿瘤大小的乳腺癌肿瘤样品,比较了预后的周细胞含量。他们发现肿瘤血管中周细胞数量较低和Met高水平表达的样品与最具浸润性的肿瘤、较远的肿瘤转移以及5到10年存活率下降20%相关联。

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防治中心主席Ronald A. DePinho说,“这些结果非常令人振奋,将会对设计临床治疗程序靶向肿瘤血管生成带来影响。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将会给很多癌症的潜在性治疗方法带来深刻启示。”

与此同时,对Kalluri而言,这项研究意味着关于癌症的假设必须需要进行重新审视。Kalluri说,“我们必须回头来审视一下肿瘤,找出哪些细胞发挥着保护性的作用,而哪些细胞促进肿瘤生长和产生侵袭性。不是任何事情都是黑白分明的。肿瘤中的一些细胞在某些条件下实际上发挥着好的作用。”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2-3-13 12:43

Stem Cells:首次证实放疗能将乳腺癌细胞转变为癌干细胞



癌干细胞靶向治疗(上面)和常规癌症治疗(下面)之间的区别示意图。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乳腺癌干细胞被认为是肿瘤复发的唯一来源,同时已知它还能够抵抗放射疗法而且对化学疗法也没有良好反应。
如今,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强森综合癌症中心放射肿瘤科的研究人员第一次报道放射疗法尽管在每次治疗期间杀死一半的肿瘤细胞,但是它也能够将其他癌细胞转变为抵抗治疗的乳腺癌干细胞。
这些乳腺癌干细胞的产生抵消了放射治疗其他方面的高度有效作用。这项研究通讯作者Frank Pajonk博士是放射肿瘤学副教授,也是强森综合癌症中心研究员。他说,如果科学家能够揭示这一机制和阻止这种转化的发生,对乳腺癌进行放射治疗可能变得更加有效。
Pajonk也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再生医学和干细胞伊莱和伊迪特-布罗德中心(Eli and Edythe Broad Center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 and Stem Cell Research at UCLA)的一名科学家。他说,“我们发现这些诱导性乳腺癌干细胞(induced breast cancer stem cell, iBCSC)是放射诱导的细胞途径激活而产生的,不过在再生性医学中相同细胞途径的激活也被用来重编程正常细胞为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发现这些乳腺癌使用相同的重编程途径反击放射治疗是非常有意义的。”
2012年2月13日,这些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得到同行评鉴的《干细胞》期刊上。
这篇研究论文陈述到,“控制乳腺癌干细胞的放射治疗抵抗性和放射治疗期间产生新的iBCSC可能最终改善治疗效果,同时可能允许以降阶梯的方式降低当前给乳腺癌病人施加的总放射剂量,从而降低急性不良反应和长期不良反应。”
在乳腺癌中,乳腺癌细胞大量存在,但是乳腺癌干细胞存在的数量极其稀少。在这项研究中,Pajonk和他的研究小组首先消灭数量稀少的乳腺癌干细胞,然后剩余的乳腺癌细胞经过放射线照射后就被移植到小鼠身上。
利用Pajonk和他的研究小组开发的可视化癌干细胞的一种独特性成像系统,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到在放射治疗后,它们作出反应并开始产生iBCSC。Pajonk说,这种新产生的iBCSC显著性地类似于未接受放射时在肿瘤中发现的乳腺癌干细胞。
研究小组也发现相比于未接受放射时iBCSC起源的乳腺癌细胞,iBCSC形成肿瘤的能力增加了30多倍。
Pajonk说,这项研究将乳腺癌的两种竞争性理论模型---克隆进化(clonal evolution)和层次组织(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统一起来,就像它提示着那样,未受干扰的生长中肿瘤维持小量癌干细胞。然而,如果遭受到来自许多种威胁癌干细胞数量的胁迫因素的挑战,乳腺癌细胞产生iBCSC,而且这种新生产的iBCSC可能与已存活下来的癌干细胞一起重新入住肿瘤之中。
Pajonk说,“关于这项研究真正激动人心的是,它让我们对放射与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更加复杂的了解,而不只是放射导致DNA损伤和细胞死亡。”
Pajonk强调乳腺癌病人不应当被这些研究发现吓到,如果他们的肿瘤专家推荐的话,还是应当继续接受放射治疗。
他说,“放射是对抗乳腺癌的一种极其强大的工具。如果我们能够揭示驱动这种转化的机制,我们可能能够阻止它发生并使得放射疗法更加有威力。”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2-3-13 12:50

J. Breath Res.:首次利用臭鸡蛋气体将人牙髓干细胞转化为肝细胞
日本科学家发现造成口臭(halitosis)的气味难闻的化合物非常适合用于收集从人牙髓(dental pulp)中提取的干细胞。2012年2月27日,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Breath Research期刊上。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证实硫化氢(hydrogen sulphide, H2S)能够增加成体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能力,从而提高成体干细胞作为未来肝细胞治疗的一种可靠来源的名声。
这是第一次发现肝细胞能够产自人牙髓,而且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们能够大量生产同时保持高纯度。
该研究论文通讯作者Ken Yaegaki博士说,“高纯度意味着干细胞分化产生的组成其他组织的‘错误细胞’比较少,而且干细胞本身也很少有残留。再者,这些事实提示着接受肝细胞移植的病人几乎不可能产生畸胎瘤(teratoma)或癌症,而当用骨髓干细胞进行移植时则往往会产生这种情况。”
干细胞的令人注目的转化能力已成为全世界研究小组关注的重要焦点,同时也让科学家期待利用它们治疗包括帕金森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疾病(Alzheimer's disease)在内的很多疾病。
在这项研究中,Ken Yaegaki博士和来自日本齿科大学的同事们利用来自牙髓---牙齿的中央部分,由结缔组织和细胞组成---的干细胞进行研究,其中这些干细胞是从正在接受常规拔牙的牙科患者的牙齿中获得的。
一旦干细胞被制备得足够多,它们就被分成两个批次(测试组和对照组)并且测试组细胞在H2S培养箱中孵育。在3天、6天和9天之后,它们分别被收集下来进行分析以便观察这些细胞是否成功地转化为肝细胞。
为了测试这些干细胞在H2S影响下是否能够成功地分化为肝细胞,研究人员进行一系列测试来研究干细胞分化产生的细胞是否拥有肝细胞的典型特征。除了在显微镜下的物理观察之外,研究人员研究了它们储存糖原的能力,并记录了细胞中尿素含量。
Yaegaki博士继续说道,“直到现在,没有人发明出再生大量肝细胞用于人类移植的实验方法。相比于利用胎牛血清生产肝细胞的传统方法,我们的方法产率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也更安全。”
硫化氢(H2S)有着特有的臭鸡蛋气味,能够在全身组织中产生。尽管它所起的确切功能仍不清楚,但是研究人员相信它在很多生理过程和疾病状态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2-3-13 12:51

ACS Med. Chem. Lett.:开发一种有望抗多种癌症的阿司匹林杂合物


研究人员将两种阿司匹林衍生物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杂合物,在实验室测试中,它似乎比其中任何一种衍生物更加有效地控制几种类型癌症的生长。他们在ACS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期刊上报道了这种新的杂合物NOSH-阿司匹林(NOSH-aspirin),如此命名是因为它释放一氧化氮(NO)和硫化氢(H2S)。
研究人员Khosrow Kashfi、Ravinder Kodela和Mitali Chattopadhyay指出NO和H2S是该杂合物产生的两种信号传导物质,能够松弛血管,减轻炎症和产生多种其他效应。科学家之前为了减轻阿司匹林潜在性地导致胃肠道出血的副作用而开发出一种能够释放NO的阿司匹林衍生物(NO-aspirin)。科学家之前也开发出另一种能够释放H2S的阿司匹林衍生物(H2S-aspirin),它有抗炎症性质而且似乎不对胃部带来伤害。
因为NO和H2S是有着生理重要意义的气体,而且Kashfi领导的研究小组之前证实NO-aspirin和H2S-aspirin确实有良好效果,所以他们推测将这两种化合物整合在一起的新杂合物可能比它们当中的任何一种都要更加强有力和有效。经实验证实他们的假设确实是对的。
他们在实验室测试中发现这种新的杂合物抑制乳腺癌、结肠癌、胰腺癌、肺癌、前列腺癌和一些白血病癌细胞生长。经测试,一些NOSH-aspirin要比阿司匹林单独抵抗癌细胞生长的能力强10万多倍。更有希望的是,研究小组报道他们开发的杂合物并不伤害正常细胞。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2-3-13 12:54

超级阿司匹林或可对抗多种癌症美国研究人员把两种阿司匹林衍生物混合在一起制成一种“超级”阿司匹林。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新型阿司匹林能够有效抑制十多种恶性肿瘤生长,而且无损实验鼠正常细胞。研究人员说,将“超级”阿司匹林开发成适用于人的药物仍需数年。

衍生物混合而成

纽约市立学院研究人员在本月出版的《美国化学学会药物化学快报》发表论文写道,这种新型阿司匹林能够抑制结肠癌、胰腺癌、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白血病等11种恶性肿瘤细胞生长,而且无损正常细胞。

这种“超级”阿司匹林名为一氧化氮硫化氢(NOSH)阿司匹林,由先前开发的两种阿司匹林衍生物混合而成,一种衍生物能够释放一氧化氮,有助于保护胃黏膜,另一种释放硫化氢,提升阿司匹林抗癌能力。

研究人员发现,两种衍生物混合起来比任何一种单独使用更安全;就抗癌效力而言,混合物比一氧化氮阿司匹林强1.5万倍,比硫化氢阿司匹林强80倍。

这意味着,基于这种混合物开发的药物,只需较少剂量就能发挥足够作用,减少潜在副作用。

药效强约25万倍

研究人员发现,一氧化氮硫化氢阿司匹林对培养皿中癌细胞的效力,24小时后比普通阿司匹林强10万倍,72小时后强大约25万倍。

第二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实验鼠携带人类结肠癌,让它们口服一氧化氮硫化氢阿司匹林,结果癌细胞自我消亡,肿瘤萎缩85%,有效抑制癌细胞扩散,显著延缓肿瘤生长,而且对实验鼠无毒副作用。

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的EurekAlert网站援引研究负责人、纽约市立学院副教授霍斯劳·卡什非的话报道:“这种新混合物的主要成分非常非常有效,而且对(正常)细胞毒性微乎其微”。

面市仍需等待

卡什非说:“如果我们在动物身上所见(效果)能够转移至人身上,它可与其他药物一起使用,在化学疗法或手术切除之前先缩小肿瘤。”

卡什非在研究报告中写道,他们下一步将进行毒副作用测试和临床试验,以便开发适用于人类的药物,“超级”阿司匹林面市仍需数年。

先前研究数据显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结肠癌风险比不服用者平均减少50%,但可能产生严重副作用,譬如内出血、溃疡、肾衰竭等。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2-3-13 12:56

一氧化氮和硫化氢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摘要】近来,人们对气体信号分子一氧化氮和硫化氢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它们与AS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NO及H2S与AS关系的临床、基础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一氧化氮,硫化氢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已成为死亡的首位原因。近来,人们逐渐认识到AS的实质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众多炎症因子参与了疾病过程,包括血管内皮损伤,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质颗粒蓄积,炎性细胞的迁移,炎症介质的释放,氧化应激,泡沫细胞形成,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细胞外基质堆积,最终形成动脉粥样斑块[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是气体信号分子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近来,人们对NO和H2S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它们与AS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将NO,H2S与AS的关系综述如下。
  1 NO与AS
  1.1 NO的生物学特征
  NO在人体内主要由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催化合成,NOS包括三种亚型,分别来源于三种不同的基因,即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三者均以左旋精氨酸为底物,生成NO和瓜氨酸。nNOS在大脑,周围神经和少数非神经组织中含量很高,eNOS在内皮细胞中表达较多,iNOS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表达较强[2-3]。
  1.2 NO在AS中的作用
  患有高胆固醇血症和AS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下降,eNOS和NO的表达明显降低,[NO]/[ONOO-]平衡受到了破坏[4]。实验证明,NO能从扩张血管、减少氧化应激及抗炎等多种机制抑制AS的发生和发展。
  NO的扩血管作用。NO是一种强大的血管扩张物质,其扩张血管的机制是:NO在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存在时与血红蛋白有高度亲和力,能改变鸟苷酸环化酶的形态,增加其催化能力,产生的环磷鸟苷通过激活环磷鸟苷依赖的蛋白激酶引起蛋白磷酸化,细胞质内钙减少和肌球蛋白轻链脱磷酸化,最终导致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2]。NO通过扩张血管和增加血管弹性而降低血压,减少血管内皮损伤的机会,从而减少AS的发生。
  炎症因子对NO的影响。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种炎症因子通过降低血管内皮功能,减少NO的生成和活性而发挥促AS作用。人体血清中NO的含量与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肝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呈正相关,而与同型半胱氨酸,丙二醛呈负相关。氧自由基可使NO的降解增加及生物利用度下降,从而导致内皮依赖的反应性下降,成为重要的促动脉粥样硬化因素。而高胆固醇血症能通过与超氧自由基反应增强其NO的灭活功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能诱导iNOS的表达,而降低eNOS的表达,最终导致NO的生物利用度下降,当高胆固醇血症等其它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存时,NO的下降会更加明显[5]。
  1.3 NO与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抗AS药物,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除了直接通过降低胆固醇抗AS外,还可能通过增加NO发挥而抗AS作用。他汀类能在依赖PI3K条件下通过Akt/NF-κB通路显著地上调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小鼠主动脉和人类内皮细胞中的nNOS和iNOS,其调节作用在转录水平[3]。他汀类也能上调eNOS的表达,增加内皮NO的生成,提高[NO]/[ONOO-]比率,提高NO在粥样硬化病变的动脉壁中的生物利用度[4]。S1P在血清HDL中含量丰富。在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S1P与G蛋白偶联S1P1受体结合而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中的eNOS,S1P还能通过激活Akt促进eNOS活化。他汀类本身并不直接增加eNOS蛋白的表达水平,但能在很短的时间窗内通过PI3K-Akt通路激活eNOS,而通过S1P和 HDL等多种受体通路诱导eNOS的作用时间相对更长[6]。阿托伐他汀还能激活腺苷A1,A2A,A2B受体,三种腺苷受体亚型被激活后导致ERK1/2和Akt的磷酸化,最终导致eNOS的活化[7]。
  2 H2S与AS
  2.1 H2S的生物学特征
  H2S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特征性的臭鸡蛋气味。在哺乳动物细胞胞质内,H2S由胱硫醚β-合成酶(CBS)和胱硫醚-γ-裂解酶(CSE)催化L-半胱氨酸生成。在线粒体内,H2S由巯基丙酮酸转硫酶(MPST)催化β-巯基丙酮酸产生。CBS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CSE主要存在于外周组织中,MPST在红细胞中活性较强。过去人们认为H2S仅仅是一种有毒的气体,高浓度的H2S通过抑制细胞色素C氧化酶,阻断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而产生毒性作用[2]。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生理浓度的H2S是一种重要的气体信号分子,并从多种途径抑制AS的形成。
  2.2 H2S抑制粥样斑块形成
  与正常小鼠相比较,Apo E-/-小鼠血清中LDL-C水平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主动脉根部出现粥样斑块,血清中H2S的含量明显下降[8]。然而有学者发现主动脉粥样斑块中的CSE mRNA表达却是增加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9]。外源性H2S供体硫氢化钠(NaHS)可以使Apo E-/-小鼠血清中H2S的含量明显升高,同时使主动脉根部粥样斑块明显缩小[8]。而使用炔丙基甘氨酸(PPG)抑制CSE活性后,小鼠的血浆H2S水平下降,粥样斑块面积扩大[9]。
  2.3 H2S与血管紧张度调节
  H2S对血管紧张度起双向调节作用,在低浓度时,主要通过减少平滑肌细胞中的cAMP和抑制NO的生成和生物利用度而诱发血管收缩。在高浓度时,通过开放ATP敏感钾通道介导的超极化和诱导细胞内酸化而产生血管扩张[10]。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主动脉CSEmRNA水平降低,H2S生成率降低,而给予外源性H2S供体则可有效缓解大鼠血压的增高程度[11]。H2S能调节肾功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促进尿钠和尿钾排泄,还被证明具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作用。阿司匹林,其它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雷米普利等药物均会影响H2S的产生[12]。
  2.4 H2S与细胞增殖
  H2S对于各系统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比较复杂,表现各不相同。在血管平滑肌细胞,无论是在生理状态,还是在低氧或切应力刺激下,H2S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参与维持血管的正常结构。在心肌细胞中,H2S主要是通过抑制Fas蛋白表达和促进Bcl-2蛋白表达拮抗多种损伤因素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发挥细胞保护作用[13]。H2S促进培养内皮细胞生长,迁移和管状结构形成,增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黏附功能。NaHS能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和改善局部血流,但是高浓度的H2S并无促进血管增生的效果[14]。在H2S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分子机制的研究中,KATP ,MAPK 信号通路(包括ERK、p38和JNK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和Akt/PI3K信号通路都有重要作用[13]。
  2.5 H2S与炎症反应
  H2S究竟是一种促炎症因子还是抗炎症因子,目前尚无一致结论。部分试验表明内源性H2S具有抗炎症作用。炎症的早期环节之一是白细胞粘附在血管内皮上,然后迁移到血管组织下。CSE抑制剂β-CNA显著增强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角叉菜聚糖诱导的白细胞浸润和下肢水肿。H2S供体则表现出抗炎效果,抑制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和减少角叉菜聚糖诱导的下肢水肿[2]。H2S可以拮抗氧自由基的产物,直接清除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增加细胞内NADPH/NADP比值,而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8]。然而,另有一些实验表明H2S具有促炎症作用。在多种炎症模型中,H2S和CSE表达明显增加,而CSE抑制剂PAG能减轻部分模型的炎症反应[2]。H2S是发挥抗炎作用还是促炎作用可能与其浓度有关,也与其生成的速率及其来源有关[13]。
  3 NO与H2S的相互影响
  NO和H2S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相互影响,并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结论。
  3.1 NO与H2S的负性调节
  在大多数的实验中,H2S-CSE 体系和 NO-eNOS 体系呈相互下调的作用,这些模型包括心肌梗死大鼠,代谢综合征大鼠,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肺动脉高压大鼠等。
  H2S-CSE 抑制NO-eNOS。H2S可升高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增加蛋白激酶C(PKC)的磷酸化作用,而细胞内PKC的磷酸化作用可使eNOS苏氨酸497残基磷酸化,从而使eNOS失活[15]。在脂多糖刺激的巨噬细胞中,在添加L-半胱氨酸后NO的生成显著减少,在添加选择性CSE抑制剂beta-cyano-L-alanine后NO的生成增加,而在添加CBS抑制剂氨基氧乙酸对NO无影响。H2S和NaSH呈剂量依赖性地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而诱导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HO-1表达的增强则抑制iNOS的表达和NO的生成[16]。NaHS能抑制所有重组NOS亚型,包括nNOS,eNOS和iNOS。而亚硫酸钠(Na2SO3),L-半胱氨酸和二硫苏糖醇对NOS的抑制作用极弱。这提示不同的H2S供体本身的特性可能对NO-NOS系统存在潜在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有别于内源性H2S的特性[17]。
  NO-eNOS抑制H2S-CSE。当NO与CBS相结合时,会形成五等位亚铁亚硝酰基,从而使两个内源性配体(丝氨酸,半胱氨酸)丧失,使CBS活性丧失[18]。
  3.2 H2S对NO的正性调节
  但在少数实验中,H2S能直接或间接地增加NOS的活性和促进NO的生成[19]。在用白介素-1β(IL-1β)刺激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中,H2S本身对NO生成无影响,但它能通过影响NF-κB的活性和iNOS的表达而放大IL-1β诱导的NO生成。IL-1β能激活ERK1/2,这一激活作用能被H2S所加强,ERK1/2的激活相继引起NF-κB的激活和iNOS的激活。用U0126抑制ERK1/2的同时也抑制了IL-1β诱导的NF-κB的激活,iNOS的表达和NO的生成,而不论H2S是否存在[20]。
  4 展 望
  AS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复杂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气体信号分子广泛参与血管扩张,细胞增殖,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粘附因子的生成和血管钙化等病理生理反应的调节,对AS的危险因素和发病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对NO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NO改善AS的作用已得到学界比较普遍的认同。H2S是近年来发现的第三种人体内气体信号分子,对H2S在AS中的作用还没有统一的意见。究竟H2S在AS病变中起到了何种作用,H2S与NO在AS中的相互作用和分子机制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AS和发展潜在的抗AS药物。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2-3-13 13:07

上面的文章都指向了生理浓度的硫化氢对身体的重要性。我认为癌症是个系统的问题,不是基因突变那么简单,有一个学派反对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不是随机的基因突变,优胜略汰导致生物的进化。相反,基因突变是有序的,是受环境控制和影响的。而且现在有很多证据支持这一理论观点。所以很多得了癌症的人,可能自己身体内的微环境出现了问题,所以改掉不良饮食,加强锻炼,用中药调理身体都很重要。
作者: webslave    时间: 2012-3-14 12:44

Can Discovry:双重阻断VEGF和c-Met 癌细胞转移减少


近日,研究人员发现在实验室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动物模型中,双重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c-Met信号通路能抑制肿瘤的浸润和转移。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的最新杂志Cancer Discovery上。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综合癌症中心的主要研究员医学博士Donald M. McDonald教授说:“抑制VEGF以及c-Met信号通路对抑制肿瘤生长具有协同效应,联合抑制能降低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早期实验室研究表明:运用药物如贝伐单抗或舒尼替尼来抑制VEGF信号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包括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
虽然已有研究证实c-Met的表达会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但运用抗VEGF治疗是否会升高c-Met的表达还不甚明了。为了弄清楚这一点,McDonald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实验研究。基因突变诱发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小鼠给予拮抗VEGF的抗体,结果肿瘤体积虽然减小了,但肿瘤的侵袭转移能力提高了。抗VEGF治疗方法也加剧了肿瘤缺氧程度以及c-Met的表达和活性。
然而当VEGF和c-Met同时被抑制时,不但肿瘤体积减少了,其侵袭转移也被会抑制。研究人员测试了三个c-MET抑制剂:Crizotinib、PF-04217903和Cabozantinib,前两者靶向c-MET但并不作用于VEGF,Cabozantinib是VEGF和c-Met的双重抑制剂。
麦克唐纳说,他们之所以选择神经内分泌胰腺肿瘤进行研究是因为这一基因改造小鼠肿瘤模型已被广泛使用研究。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肿瘤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结果并没有证据表明这种机制仅存在于胰腺肿瘤中,可能也适用于其他类型肿瘤。






欢迎光临 肝胆相照论坛 (http://hbvhbv.info/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