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标题: 孙锡良:中国人需警惕两位“著名经济学家”! [打印本页]

作者: 与庄共舞    时间: 2011-5-30 09:06     标题: 孙锡良:中国人需警惕两位“著名经济学家”!

    陈志武和李稻癸两位年轻少壮派经济人物在中国已经是如日中天,被很多主流媒体称为“著名经济学家”,我不知道媒体是按据什么标准认定他们是经济学家的,更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著名的,他们是国内著名还是国际著名?在我眼里,这两个人不但算不上著名经济学家,连“经济学家”这个头衔都不配。

    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在美国名校读过书,取得过学位,有不少光环,最后又被美国送回中国。陈志武曾经在一个民间经济学家的评选中入围过,大家都以为他就著名了,根据此种说法,我托美国的朋友查了一下陈志武在美国的真实学术地位,结果是:他在美国就一不入流的普通教授而已,根本算不上什么经济学家,没有任何理论上的新成就,更谈不上在美国的主流地位,这样一个人近几年被美国有关方面重点包装一下就“著名”了。李稻癸可能比陈志武更加不入流,他除了拥有美国的名校光环之外,就只的中国的“清华光环”了,不要说李稻癸,中国所有带有“经济学家”头衔的经济界人物都是徒有虚名的,他们都只是一个学经济的老师而已,中国没有一个所谓的经济学家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学理论,陈志武和李稻癸是两个值得警惕的经济界人物。
      我从陈志武回国后的一系列言论和行事风格来讲,他可能身负某种“任务”,我可以简单地给他作出三个判断:一是快速打通人脉关系并直通中央,这不是一般人和一个人独立能完成的,是需要很多很多条件才能达到这个目的的;二是他承接了茅于轼对于美国人的作用,茅于轼老了,再服务也就只那么久了,况且最近几年还经常讲外行话,所以主子不满意了,启用年轻人说话是必须的,陈志武在一个特殊的时期达到了一个特殊的目的,他已经被中国主流社会接纳了,并且开始得到象茅于轼过去一样的优惠待遇;三是陈志武背负两个坚定的任务——鼓吹中国私有化和推进中国民主化,这两个任务是陈志武的“政治任务”,这种任务一方面是为他的特殊对象服务,另一方面也是为中国的某些政治力量服务,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在中美两国都有强大的“集团保护势力”,从中国近几年的政策转向看,陈志武比茅于轼更加成功,他对中国私有化政策的推动力比任何人都大,中国私有化政策正在向所有的领域进军,除非以后有人校正,否则,陈志武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推进中国走美国化民主也是一项重要任务,陈志武的思维和行动都是为此作不懈地努力,中国不是有很多政治人物在配合他吗?他将会选择尼克松眼中的主要对象——中国的年轻人和大学生作为突破口,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
      陈志武在执行任务时,比茅于轼更加聪明,他经常写一些貌似“替人民说话”的文章,他经常批评一些不作为的官员,他还不时地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讲话,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他比茅于轼更“爱穷人”,其实这都是假象,他不是爱民,他是在用一种更加聪明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的,从这一点上讲,他超越茅于轼了,因为恨他的人会比较少,他潜伏的深度超越了他的前辈,茅于轼现在只能算是他的“护驾者”之一了,并不是他依靠的对象,他已经在国内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和团队,对中国的未来影响不小。
      李稻癸也许不如陈志武那样复杂和深藏不露,但是,他的基本任务和目的与陈志武是一致的,他同样是美式民主和私有化的隐性鼓吹手,只是他在清华的任职要求让他更加理性一些而已,在他成为“中央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之后,他的言行也极不负责,我在前两个月已经多次批评过他,他的言行举止不是一个正常经济学家的正常表现,即使他成为官方委员之后,他还是隔三差五地发表自己的怪论,在加息与减息的问题上,他一直信口开河地指使别人,好象只有自己懂得利率政策,他是个留美人员,在美国,利率政策是非常严谨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就能乱误导国民的,而李稻癸在当了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以后,还是动不动就公开谈论利率政策,多次给市场错误导向,引发市场不稳,这样的人根本就不适合在中央货币政策委员会任职,我不知道中央是凭什么作为评定标准选择他?难道是因为清华的光环?难道是要平衡与北大的均等?难道是想利用他的美国式金融创新?我看这都不是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某些用人者已经下决心用“美国模式”改造中国经济,李稻癸正是这种模式的执行人之一,在我看来,李稻癸没有达到当货币委员的水平,选他当还不如在央行内部选人,如果以后可以适时调整的话,我建议顶多用他四年,他不退出会损害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健康性。
      有很多人骂张维迎、厉以宁、吴敬琏等人,我提醒大家不要忘记陈志武和李稻癸两个人,这些人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陈、李二人由于年轻,将对普通中国人产生更大的危害性,我是对他们保持警惕的,也会经常性批评他们,要阻止他们是很难的,但是,不说出我对他们的敌视不符合我的常规思维。
      孙锡良(转载须署名)

作者: 阿荣    时间: 2011-5-30 10:15

说的好啊,我真搞不清,当今政府买那么大的美国国债做什么,人民币升值缩水了好多,为什么不用来搞基础建设,搞对人民关心的事。。。。。。,当今社会,什么也别说 了
作者: chendangan1983    时间: 2011-6-12 11:01

不要随便听某位专家的话,更不要随便相信对某人进行攻击的评论!要看看他写的书,写的文章,要自己真正了解才有发言权。
作者: 南国水乡    时间: 2011-6-13 03:17

不懂社会科学就是这个样子,一会转这种观点的文章,一会儿转那种观点的文章,没有自己的是非立场。
作者: 南国水乡    时间: 2011-6-13 03:17

时不时还搞点阴谋论
作者: 与庄共舞    时间: 2011-6-13 07:47

乔良陈志武:金融与国家安全

    ——中国将军学者与美籍华人经济学家的对话

  
     (一)

  
    乔良:“超限战”是一个大话题,不同的人由于所处的角度或者立场不同,可能很难就这个话题进行对话。所以,要就此展开对谈,我认为双方首先应该有一些共同的话语范围或对话目标。我想这些话语范围,就是金融和战略,而对话目标,则是美国和中国。陈教授是在美国接受金融和经济学教育的,受过西方现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完整训练。我不同,我是搞军事战略研究的,对金融和经济学理论则完全是业余爱好。在研究军事战略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如果仅仅进行单一的军事战略研究根本就不可能研究出结果。特别是今天,从政治到经济、从军事到文化,美国的影响遍及全球时,任何战略研究包括军事战略研究都不可能不触及美国。即使是某个非洲小国想要研究军事战略,也必须研究美国,研究美国的军事战略。

  
    研究美国军事战略的结果,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使美国的军事战略,看上去很纯粹、很军事,但是它的箭头却坚定指向它的国家利益,而这还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军队为国家利益服务。在我看来,美国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它的国家利益主要表现为金融利益;二是它的军事战略可以直接为实现其金融利益服务。

  
    也许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一些问题从我的角度看可能会有一些放大。比如说关于美元的问题,在我看来,美国实现国家利益的最有效的方式是金融霸权,而不是军队或战争。战争只是美国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它主要实现国家利益的方式还是通过美元。这一发现使我不得不去研究美元经济与军事的关系。

  
    陈志武:美国或任何国家是为利益而战,是不言而喻的命题,就像我们说人呼吸空气是为活下去一样。中国在自己认为适当的时候也可为自己的利益而战,这是国家、个人应有的权利——保护自己利益的权利。

  
    那么,何为利益?利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显性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的、宗教的等等。在今天越来越金融化的世界,这些多种利益到最后都可用金融载体来度量,或说以终极通货度量衡——货币——来度量。虽然许多东西比如宗教利益、文化利益还不能完全以货币化方式度量,但一般性货币之所以叫“通货”,在于其作为价值度量衡的通用性,人类社会的货币化进程带来了大家说的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鉴于此,当我们说一个国家为自己利益而战时,当然等于说这个国家是为其金融利益而战,是为其货币化的利益而战,对于了解现代经济的人而言这不是什么新发现。

  
    近几年国内很流行阴谋论,特别是喜欢把金融、货币等都加上“战争”,这样当然耸人听闻,但这是极其危险的,对中国的发展不仅无益,而且还像智力鸦片一样,使人智力麻木,让人不会去挖掘市场经济特别是金融市场的本质,阻碍中国金融现代化、市场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为什么不能把金融和战争相提并论?因为战争是基于暴力,是基于强制力迫使另一方接受施暴方的安排,而金融市场所基于的是交易双方的自由选择:你如果觉得不合适,或者如果你有更好的选择,或者你能做得更好,你可以不接受或者要求改变交易条款,没有谁强制你必须接受,没有人拿着枪顶着你的脑袋,如果你不做这个金融交易就将你干掉。把任何基于自由自愿选择权的竞争关系说成“战争”,是混淆概念,没有建设性价值。

  
    当然,你可以说:从军事战略讲,一国可以通过毁灭对方的金融体系达到毁灭对方的效果,即“非常规”战法。——但这不等于“金融战争”,更不能说 明因此就该从“战争”角度研究金融。因为虽然往人体注入毒品可以将人杀死,但我们不会因此而从“战争”角度研究医学、研究医疗技术。就像医学和战争不能混 为一谈一样,金融就是金融,战争就是战争。

  
    中国从乾隆末期、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从来不缺阴谋论,不缺从道德评判角度来对西方的看待,而不是从建设性角度去追问、研究西方为什么兴起,去问为什么美国金融、美元得以主导世界的地位,为什么欧元、日元或者是人民币没有成为和美元相等的国际货币?阴谋论、道德评判的最大危害,是让我们似乎站在道德制高点,像阿Q一样沾沾自喜,麻醉自己的智力探究,使自己失去学几招的机会,让自己不能掌握竞争制胜的技能。中国就是这样陶醉在阴谋论中荒废了一个半世纪。科学精神从本质上是去迷信化、去阴谋论化,是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美元的地位、美国的金融实力和技术实力是现象,是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因素所致。

  
    一国货币是否能成为国际货币,取决于市场竞争,看哪个国家更有长久稳定的制度保障,哪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让国际社会更信任、更安全,看其是否具备保证其货币价值、购买力的方方面面制度与经济要素。当美元、欧元、人民币和其他货币,互相之间有同等机会去竞争的时候,从国家主权基金到各国外汇储备、到全球很多有钱的个人和企业,都自愿选择美元资产,而不一定是其他货币资产时,该做的不是指责美元霸权,而是去问为什么其他货币没有在竞争中胜出。战争所依赖的是强盗逻辑、暴力逻辑、炮舰逻辑;而金融市场基于的是靠真本事、靠自愿的自由选择逻辑。

  
    你可以去呼吁改良世界金融体系中的游戏规则,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人民币没有国际化不是别人的围堵,不是任何人的阴谋,更不是暴力压迫的结果,而是我们自己的政策所致。比如,资本账户不开放,被管制那么紧,人民币债券与股票市场对外国投资者不开放,本国人民币投资市场不发达,利率汇率没有市场化等等,这些政策不是其他国家强加的,而是自己做出的。有了这些限制与欠发达,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接受度和作为储备货币的程度当然不会高。

  
    当然,现在采取了很多行动将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步伐很好。

  
    通过现在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讨论,我们很具体地看到,掌握国际货币的发行能力不是那么简单的。美国掌握了美元的印钞机,这是一个结果,背后是经过了200多年的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才有了美元的支配地位。

  
    我非常认同周小川行长过去几年写的文章和发表的言论。对于国际社会,如果国际金融体系只能依赖主权货币的话,必然给其他国家带来金融资产价值的不安全,给发行具体主权货币的国家以滥用印钞机的机会,去变相掏空全球社会财富的机会。

  
    但是,今天世界上没有真正的世界政府,没有世界警察,没有世界立法机构或执法机构,也没有足够权力的世界央行。在各国都强调我的主权是别人不能干预时,就不能有跨越国界的世界政府的存在。在这个前提下,实际上只能由主权货币继续成为跨越国界经济交换的货币,不管投资,还是商品交易,只会继续这样的格局。金融危机以后,我们更多意识到超越主权国际货币的重要性,但在没有世界政府,在各国主权观念不变的情况下,那还只是一种愿望。

  
    (二)

  
    乔良:我很有兴趣听完陈先生刚才这番开场白,也基本上认同陈先生所阐述的一些原理性的经济学观点。我不是一个纯粹的阴谋论者,也不喜欢把一切都归之于阴谋,因为这无助于我们认识问题。我甚至认为过分强调阴谋的作用是没有能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人的最后托词。但我与陈先生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并不否定阴谋的存在,我更认为“阴谋论”这个词本身就是某些搞阴谋者为堵别人的口而发明的一种策略,为的是让怀疑阴谋存在的人,自我消解心中的疑虑。对于你刚才所说的,“科学精神从本质上是去迷信化,去阴谋论化”,我也只能赞同前半句,而对后半句表示质疑,因为在我看来,科学精神恰恰主要表现为怀疑精神。这种怀疑包括对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迷信以及对阴谋的怀疑和警惕。此外我也不是一个怨天尤人的人,我不喜欢用抱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我知道如果中国像美国一样强大,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会像美国一样行事。

  
    但中国未来不一定非像美国这样行事不可,因为有美国的前车之鉴。所以我真正关心的,一个是您刚才说的问题,美国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方式?另一个是美国为什么能越来越有钱?美国一开始为什么会有钱,这个问题很多人已经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包括陈教授的阐述。而美国人为什么后来越来越有钱,有钱到最后用钱给自己制造出麻烦来,却没有多少人能解释清楚,这一点则是我更关心的问题。

  
    这个问题让我们不能不重新回到“阴谋论”话题上来。我是军人,研究军事首先就要研究战争,战争讲究先谋而后动,兵以诈立。这就是说凡战争就必定有阴谋。所有的战争计划,在它实施之前是不可能大白于天下的,甚至施行完之后的很长时间也会保密。美国和西方一些大国可以说深谙此道,他们不仅在军事上精于谋略,在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也同样精于算计。稍微有点儿证券业常识的人都会懂得,一个金融操盘手如果不懂得算计别人,那就是白痴。这起码意味着在金融业的这一领域中,阴谋无处不在,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美国的金融危机,为什么先从金融衍生品的失控开始,因为这里面充满大大小小的庞氏骗局,麦道夫案绝不是孤证。刚才陈先生讲到,战争和金融不是一回事儿。虽然有人把金融形容成战争,比如说金融战,甚至在《超限战》的24种战法里也提到了这个词。但这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指国家间的金融博弈也会按照战争规律行事或者按战争的模式行事,并不是一种狭义的战争。我们所说的狭义的战争,实际上是指有组织的流血的暴力对抗。如果以此为标准,金融博弈就不是战争。但我们之所以在《超限战》中把金融博弈也称为一种新型战争,是指它可能成为一种国家间替代暴力战争的手段,从而演化成一种软暴力、软战争,而这种战争带来的杀伤效果,却丝毫不亚于一场暴力战争,如东南亚危机向我们展示的那样。

  
    陈先生刚才谈到,金融和战争不一样,战争带有强迫性,而金融则没有这种强迫性,你可以使用这种货币,也可以不使用,没有人逼着你非要用美元不可,从理论意义上说,我对此没有异议。但以我这些年对金融观察的结果来看,比如说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强迫过谁非要使用美元,但它通过对全球金融体制和规则的设立,已对你有一种趋势性的要求,这种要求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软暴力、软强迫。例如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鲍尔森跑到中国来,要求中国继续购买美国国债。这里实际上就包含有一定程度的强迫。

  
    而美元作为既是国际储备货币,又是美国的本币、美国的主权货币,它的发行不是像中国政府发行人民币那样,它是通过借债的方式去发行的。当然如你所说,中国也可以不借钱给美国,起码理论上是这样。但是在我看来,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特别是布雷顿体系解体之后,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美国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我们姑且不说它是阴谋论,让你非储备和使用美元不可。比如说1973年8月15日,美元和黄金脱钩之后,美国人经过短暂的懵懂,最后理清了思路,随后便有了一个很重要的举动,就是让美国当时的财政部长西蒙飞到沙特,跟欧佩克达成了一个约定:全球的石油交易与美元挂钩。美元和黄金脱钩之后又跟大宗商品石油挂钩,实际上就在一定程度上强迫了全世界所有需要能源的国家,必须储备美元。这种做法在我看来就带有一定的强迫性。

  
    至于说某个国家为其金融利益而战,这的确不是什么新发现,我也从未认为这是我的发现。真正的发现是美国如何运用军事手段为其金融利益而战。我在《美国人为何而战》中所揭示的,是美国人如何在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又让美元与石油交易挂钩,然后再通过在产油区打仗,逼高油价,打出各国对美元的需求,从而为美国政府名正言顺地印发美元铺平道路,这才是我和王建等人的发现,也是西方现当代经济理论没有过的发现。

  
     陈志武:我打断一下。我觉得关于强制力、强制性,应该有一些基本的共识。鲍尔森到中国来,要求中国买更多的美国国债还有其他,这是属于很正常的。

  
    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可以跑到北京东城区、西城区跟银行谈判:如果你借我10亿元让我开发这个项目,那么我下次把所有赚到的钱都存你这个银行。这是一种交易,是正常的交易,不是强制。银行照样可以说我不给你这个贷款,中国也可以说我不买美国公债,不给你美国的财政赤字提供支持,中国、美国和其他国家都有权利声张自己的要求和利益,不应指责任何一方,你做你该做的、要你想要的,我也同样根据我的利益和权利来做。

  
    中国最后之所以还是决定买美国公债,可能是想来想去,买美国国债是一个最优的选择。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美国毕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如果中国不去买美国国债的话,那么,美国可能慢慢对中国商品采取一些制裁,或需求减少,这是生意场上的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

  
    第二,当中国外汇储备到了3.2万多亿美元时,除了美国之外很难找到能够吞吐容纳这么大金额的其他投资市场。所以,不只是鲍尔森,还有美国前财长就说:你们爱买不买。他并不是说美国不希望中国去买美国国债,而是他知道,如果你不买美国国债,没什么可买的。如果你去非洲投资,一个非洲国家,几十亿或上百亿美元就可把整个国家的GDP翻好几倍,那会带来方方面面的问题;拉美国家的投资市场容量也有限;欧盟又有欧盟的问题。比较来比较去,当中国外汇储备这么高以后,基本上就没别的路可走。

  
    很多愤青讲,美国这个也逼我们,那个也逼我们。而在美国人看来,这是世界游戏规则,市场规则就是这样的:如果你有实力,你就去用,怎么用是你的权利,你可以很露骨地用你的实力,也可以像传统中国人比较含蓄地用,那是你的权利。正常的贸易不是靠暴力,最后谈来谈去是看彼此的实力。中国人比较喜欢含蓄,我想要一个东西,但是不想那么赤裸裸。而美国人主张更直截了当,不喜欢扭扭捏捏,这是文化上的差异,在美国人看来,公平的游戏规则就是:你有权利追求你的最大化利益,有权利提出任何要求,但是我也有这个权利,以我觉得合理的方式,甚至很粗暴、很直接、很赤裸的方式要求得到一些东西。大家都有权利去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去谋取能够得到的东西。很多中国人不喜欢这种赤裸裸的谈判甚至要挟,在我们看来,这好像不符合道德。尤其这些年,我发现太多中国人总把美国看成圣诞老人,期待美国充满仁慈和无私,总觉得美国作为世界上民主、自由、人权的最主要倡导者,怎么在涉及到利益时那么赤裸裸地给我们施压,要那么多东西?好像美国人也没像我们原来想象的占住了道德制高点。美国人怎么想?他们会认为:争取、保护自己的利益是理所当然的,是自己的权利;要我们没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像圣诞老人一样去全球送礼物,那不可能!美国人相信:你有责任维护你的利益,我有责任维护我的利益。

  
     乔良:在这一点上,我和你对美国的认识几乎完全一致。我和王湘穗正是基于对美国的这层认识,写出了《超限战》。从本原意义上说,《超限战》是我们为中国人设想的维护我们自己利益的方式。但是美国人对它的解读令人遗憾,我明白你刚才的意思,我们不要去恶意地解读美国的一些行为方式,因为它的行为方式是基于它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和从自己的实力角度出发,其中并不考虑别人的利益。但反过来,美国人对《超限战》这种同样考虑中国利益的见解却存在恶意解读,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怀有这种恶意。事实上,美国军方还是很欣赏或者说很正面地看待这本书的。正像陈先生所说,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的利益诉求是某种恶意解读一样,美国某些人对《超限战》的恶意解读,同样无视我们在这本书里面所表述的中国人自己的利益诉求。不过,这个不是我们今天要展开的话题,我就不去谈了,这是一个题外话。

  
     陈志武:对这点我补充一下,我在美国生活了25年。在美国人看来,你说的这些《超限战》逻辑,预示未来中国应对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方式。当然,在某种意义上,某些超限战术也可被看成是恐怖主义的。




作者: 与庄共舞    时间: 2011-6-13 07:48

   跟乔教授比,我可能比较理想主义。毕竟我不是军人,在我看来一个文明世界、文明社会,不管做什么,包括战争,还是要有一些行为准则、行为底线,即使打仗,也要避免非人道手段,只采用符合文明社会准则的手段。战争也要赢得体面。9·11之后,美国认识到,非常规作战方式美国可能没办法应对,当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你刚才提到超限战,他们把这个理解为中国军队具有代表性的作战逻辑。

  
    (三)

  
    乔良:不过比较有意味的恰恰是美国军方的主流对这本书的批评并不激烈,反而是把它看作一种新的作战模式。

  
    回到今天的话题。你刚才讲到,美国人提出的这些要求,比较直接甚至赤裸裸,这是它在维护它自身的利益和基于自身的实力,它就是这个作派。别人可能从文化上不习惯,我把这看作是陈先生在美国长期生活之后,你自己的一种观察和理解。

  
    但从我的角度,也可以这样去理解,比如说鲍尔森要求中国购买美国的国债,萨默斯甚至说你可以不买,那是你的事情,但你也必须面对不买的后果。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谁都知道,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美国会使用某些它自己国内的法规条款,会在某些方面做出针对中国的不利之举,站在美国的立场上,陈先生可以说这些都是美国的权利。但是有一点,我不认为是美国的权利:作为债务人,你不能颠覆信贷的基本原则。在借了我的钱之后,开始连续几次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的债权本身被兑了水,这就不是维护权利,而属于不负责任了。西方所说的民主精神,我认为从根本上就是契约精神,信用是民主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决策层的信用不可能不让人打折扣,这其实也是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美式民主打折扣的重要原因。

  
     陈志武:你可以因此对美国的信用打折扣,但任何债权契约中都包含发债方违约的隐性权利。违约不是新鲜事,不管历史上还是近代,中国或其他国家政府,通过多印钞票、通货膨胀转移民间财富这样的做法太多了。比如说,中国在宋朝就推出交子,推出纸币,但基本上在宋朝以后就没再用过纸币,明朝又试过,还是失败了,一直到了民国时期才重新推出纸币。就是因为用纸币作为价值载体后,给发行方提供了很多滥用发行权的机会。作为更一般金融证券的债权也包含这样滥用信用的机会。

  
    乔良:我不认同你所说的“任何债权契约中都包含发债方违约的隐性权利”。违约不是权利,而只能看作是债务人可能给债权人造成的风险。此外,陈先生所说的古今中外各国政府包括中国政府都有通过多印钞票、通货膨胀转移民间财富的做法,这是事实,但却经不起道德和合法性的考问,美国政府这样做,同样经不起,不能成为为自己多印钞票辩护的理由。

  
    陈志武:当然,我个人肯定反对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变相让美元贬值使美国国债的实际负担下调,变相转移其他国家以及广大投资者的财富。从另一个角度讲,中国也在这样做,2009年贷款9万多亿,去年8万亿,今年可能7万多亿。尽管官方现在是百分之五点几的通胀率,但是我们每个人感受到的物价上涨幅度不止百分之五点几,这也是在通过通胀转移老百姓的财富。

  
    所以,买美国国债的人在做决策时,就应该也必须考虑到这个风险,把通胀风险溢价反映到你所要求的债权投资回报里。这样,当美国政府通过美元贬值降低其债务水平时,就不应该表现得很吃惊。债权是金融契约,任何契约交易都隐含违约风险,这是投资者应该知道的常识。

  
    乔良:但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让债权人来负。因为首先你谈到可以不购买美国国债,而用中国的外储去购买其他资产的问题,但这可能吗?我们看到的是,且不说这些年美国政府通过“巴统”协议,完全限制了中国购买西方军事技术和装备的问题。即使是民用的高技术,美国政府也同样限制,甚至连最近“奋进号”升空,都不允许中国记者进场观看,封锁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你还有什么东西可买?

  
    这就好比名义上告诉一只羊,你可以不进羊圈,但同时却又在周围把篱笆全部扎好,使你除了进圈别无选择。从前几年中海油购买尤尼科被美国国会否决,到华为公司这次购买美国企业再次被美国国会打住。中国政府最后的发现是碰美国任何有价值的资产都是不行的,最后只能转到其他的方向去投资,应该说总可以了吧?但是,同样不行。当中国跟苏丹合作的时候,马上就有人会拿“达尔富尔事件”说事,说中国的投资与苏丹政府的残暴行径结合在一起,只顾赚钱,不顾人权。而当中国的企业转向去购买力拓公司的时候,美国政府又通过陆克文插进一只脚,直到把这件事搅黄为止。所有这些动作就是逼着你非买美国国债不可。可一旦你买了美国的国债,它又马上对货币实行量化宽松。这种情况下只让中国政府自己考虑风险问题合适吗?

  
     陈志武: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这样,但是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有人说西方社会就是怕中国人富有、怕亚洲人富有。如果是这样,为什么香港、台湾、新加坡不受到这种怀疑或限制?他们不也是中国人吗?这说明什么?我希望以中国自己怎么做的作为参照,将心比心。

  
     乔良:这点我也不能同意你的观点。香港、台湾人是中国人不假,新加坡人是华人也不假,但西方的怀疑和限制并不是种族意义上的,而是针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巨量的产能。如果香港、台湾、新加坡也有这么巨大的能量,我相信他们也会同样受到这样的怀疑和限制。

  
    陈志武:首先要强调一下,在美国的不同场合,我也是呼吁美国应放开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尤其是应该欢迎更多中国资本到美国收购企业,投资等等。因为我相信自由市场,也包括跨越国界的自由市场。

  
    从另一方面看,我又不得不考虑到现实,这个现实能帮助我们解读美国对中国企业在美国收购、在澳大利亚收购的反应。这个现实是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互相怀疑,都喜欢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资本的跨国流动。在中国,2005、2006年凯雷收购徐工没有成功,也可做很多解释,可以说是因为大家看到了美国是怎么对我们的,这是一个报复;也可以说那次凯雷的失败,使之后中美间的收购更加困难,改变了两国国内的立场。实际上,即使在徐工收购案之前,中国在许多行业都排斥外资,对外资限制比美国多。包括后来的汇源果汁,也许徐工涉及到大型工程机械,属于基础性产业,中国不愿让凯雷控制它,但是,汇源果汁应该是很市场的消费品,没有理由限制。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们在许多行业都限制外资收购,我们就应该理解其他国家的这种行为,将心比心就行。贸易保护主义尤其在选举政治为主体的国家里很明显,为了拉选票,就拿就业甚至国家安全这些口号来阻止跨国资本流动,阻止国际贸易。谁去具体定义过什么是国家经济安全?什么是国家经济不安全?我原来写过一篇文章讲到,开始你可以说核心军工行业涉及国家安全,要保护起来;进一步,你会发现徐工这样的工程机械也涉及国家安全,因为军工要用徐工的机械制造东西,所以要保护起来;再往前推一步,汇源果汁、服装业是不是也要保护起来?肯定要,因为中国人不穿衣服不行的,服装行业如果被外资控制了,怎么办?万一他们什么时候不生产衣服了,或者是衣服不卖给中国人了,我们不是没衣服穿了?那不行!服装业当然涉及中国人的生活安全。食品、饮食更加是了,所以,餐饮业肯定也要保护起来。到最后,没有哪个行业是可以由外国人介入的!

  
    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或其他国家,以这个安全那个安全为理由,又不去定义这些安全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如果不划清界限的话,最后就变成方方面面的贸易保护主义。我觉得这是各国都应该去反思、讨论的话题,这不只是针对美国。

  
    乔良:你说的这一点,从广义上讲,我不反对。但我反对在这个问题上持双重标准。如果只有一种标准,我也可以跟着西方一道指责中国企业,为了挣钱到那些有人道主义灾难的地方去撒钱。问题是,如果你看到双重标准的时候,这个时候肯定所有的人,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个体,他的第一反应就会是与持有双重标准的一方发生对抗。其实,稍微对过去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做一个历史回顾,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你所说的包括凯雷收购徐工失败的案例,这类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并非中国人的发明,而是美国人这类做法在前,中国人向美国和西方学习在后。要知道,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在每一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包括贸易保护主义。

  
    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西方总是在它昨天做过的事情上,指责今天的中国。过去几十年里,西方一直都是这样的,先让自己占据一个道义制高点,然后再谈某个原来在它眼里并非道义问题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在跟苏联冷战的时候,出于抗击苏联的需要,它所拉拢和支持的所有第三世界国家都是集权专制国家。而对这些国家发生的所有人权或人道主义灾难,美国及至西方国家一般都只是泛泛的指责,这其中毫无疑问存在一个双重标准的问题。


作者: 与庄共舞    时间: 2011-6-13 07:48

    陈志武:我不是为美国辩护,并不是美国所有的做法我都支持。即使对同一件事,美国国内也总是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和立场。我只是给大家谈的比较多的敏感话题,甚至是情绪化的话题,提供另外一个视角。我说过,不要把美国看成是圣诞老人。这样,我们才更能理解美国的每一政策选择、声明肯定跟自己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包括你说的这个双重标准。其实,在中国自己做决策时也会这样,当直接利益跟道德价值观之间出现矛盾时,你会选择哪一边呢?当自己的核心利益不被挑战时,道义当然第一,何乐不为呢?但是,在关键时候,当自己实际利益受到挑战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利益会优先,因为人必须要活下去,更好活下去的愿望是决策者关注的最高价值、最高利益。美国人是这样,中国人也是这样的。

  
    所以,很遗憾,各国都会偶尔作出双重标准的事,这也是各国的一种权利,我们有权去指责,当我们被指责时也可以去反指责。世界就是这样在多个权利方的相互博弈中动态地前进。

  
    (四)

  
     乔良:这一点在理论上我和你没有分歧。我承认,关于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强迫别人的问题,我是从中国立场上看这个问题的。我主张理性判断问题,即使有的时候我可能会选择激烈的言词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最后的结论却仍然是倾向理性的。包括《美国人为何而战》这篇文章,可能其中有些言语对于一个纯粹的美国人来讲有某种刺激性,但实际上主要是为了表述清晰的需要,我也只是想给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怎样去看待美国在实现和维护它的利益时,有哪些战略考量和方法手段,而这一切,给美国和与美国相对应的其他国家,都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先看1985年广场协议让日元升值的问题。不管这里面有多少复杂因素,包括陈先生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都谈到过,这里面有日本经济自身存在的问题。日元长期对美元的低估,实际上是与日本政府为了让汇率更有利于自己的出口。到了日元等国际货币与美元出现严重不合理的匹配的时候,广场协议的签订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这一协议的设计和签订,毫无疑问也包含了美国政府维护美国利益的动机,那就是日元的升值必将打击和遏制日本出口的势头。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果然在一定程度遏制了日本产品出口的势头,可令美国始料不及的是,签订广场协议之时的日元已经完成了国际化进程,已经是国际可兑换货币,在东南亚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为和美元比肩的硬通货,甚至有的国家已把它作为储备货币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欣喜地发现,当日元从252日元兑换1美元上升到80 多日元兑换1美元时候,日元一下子变得值钱了。于是,日本人非常迅速地抓住了这个时机,掉转头来,从原来的产品扩张转向资本扩张。那时的日本开始狂买纽约帝国大厦,狂买哥伦比亚兄弟电影公司、甚至发出了买下美国的豪言壮语。

  
    这让美国一度颇感紧张,惊呼“日本想买下美国的灵魂”,在这样一种势头下,美国人通过瑞士国际清算银行,提出了“巴塞尔协议”(巴塞尔一号协 议),也就是8%的银行储备金率的问题。表面上看,这是一个针对全世界所有银行,为规避金融风险制定的游戏规则。但实际上,它主要针对的是日本的资本扩张势头,这一点不言而喻。日本对此当然不能接受。它不但不接受,不在巴塞尔协议上签字,而且还与当时全球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德国连手,一起不肯在巴塞尔一号协议上签字。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上说,如果这两个国家不签字,美国也没有办法强求它,因为你不可能由于它不签字就跟它打一仗,何况西方不是还宣称民主国家之间不打仗么?但不打军事仗,不等于不打经济仗。

  
    美国人用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就是和英国签订了双边巴塞尔协议,即由美英两国率先实行巴塞尔协议,率先执行银行储蓄准备金制度。但这个协议最有意思的条文,不是双方准备为全球做表率自律的问题,而是它的最后一条,即:今后凡与我两国银行打交道的任何国家的银行,都必须实行8%银行准备金率。这样一来,美国人用多边协议未能拴住日本,却用这一狠招,迫使日本不得不就范。因为美国人很清楚,这世界上还有哪国的银行,既不在伦敦金融交易中心,又不在纽约金融交易中心进行业务往来或结算呢?没有一个国家!这一招迫使日本不得不重新回到巴塞尔协议上来,而这一回最终导致了日本的证券业和房地产业的泡沫的破裂。所以我认为这样的金融策略,仍然可以看作是一种曲折的强制行为,甚至可以认为其中充满阴谋的色彩。

  
    陈志武:乔将军这个意思,恰恰说明你分析世界的方式跟我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很不一样。因为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巴塞尔协议,甚至到现在的巴塞尔三号协议,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或者说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趋势,顺其者昌。就像这次金融危机所看到的那样,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不再像200年以前一样只对本国经济构成影响,而是可以涉及到那么多其他国家,你可能说:如果日本不加入这些国际条约,也许它这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会那么大。但是,实际上,金融体系应该跟实体经济体相对应、相匹配。你不能说一方面日本产业经济跟国际经济接轨了,但其金融体系又不跟国际接轨。

  
    我2002年10月去东京开一个会,按照我之前的经历,用美国银行卡在中国任何城市甚至于在我老家县城的ATM机上都可以取钱,中国的银行到 1990年代末已跟美国的银行体系接轨了许多,所以我去日本时,只带了银行卡,没有带那么多现金,结果,到了东京后,在东京走遍了那么多地方,没有哪个银行可以让我取钱,直到2002年日本的银行体系、金融体系,还跟中国、美国、其他国家隔离那么远。结果是谁吃亏?

  
    要我看,日本经济在1990-1991年以后,停滞不前达20余年,其中至少有几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制造业开始兴起,这对以制造业为核心产业的日本经济来说,是致命性冲击。不管是后来的富士康还是更早的浙江、广东的众多制造业企业,都让日本大受打击,让日本经济很难再依赖制造业。日元升值后,日本劳工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大大提高,而中国制造业从80年代初期很低的全球市场份额,在1990年代快速提升,特别是 2001年加入WTO后更是快速提升。对日本来说,面对这种挑战,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经济停滞不前很多年,要么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金融行业,即淡化对制造业的依赖,做产业结构转型。但是正因为你讲到的原因,日本不开放其金融体系,加上他们对金融的超强监管,在整个过去的20多年里,日本没有真正努力让其金融体系发展。现在回头看,日本经济还是依赖制造业,不希望放弃这个优势。

  
    尤其是今天,中国制造业已在很多领域比日本做得更好,成本更低,日本的制造业肯定守不住。但是,其金融行业又没跟上来,其他服务业也很难有上升态势。我的意思是,不是美国设计的阴谋把日本经济拖垮了,而是其自己的政策所致。与其说是美国和英国联合起来,把日本经济拖垮,还不如说日本自己没有看到中国制造业、中国经济崛起后所带来的根本挑战。如果当初日本金融监管思路能够与时俱进,向金融自由化方向调整,日本经济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也许,如果当初日本主动加入巴塞尔协议,他们可能更早帮助日本经济转型。之所以他们采用那种情绪化的抵制,跟日本总体非常保守有很大关系。

  
    另外,我注意到你文章里谈到一个问题,就是美国为了维持美元的霸权,不惜去发起一些战争。我明白你讲的意思,但是,在我们看这种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世界秩序的演变历程。因为从某个意义上说,大英帝国时期跟葡萄牙、西班牙主宰世界的时期相比,是很不同的。之前的帝国体系,更多是为了掠夺资源而建。而大英帝国在整个18、19世纪并不是这样,他们不是为了把资源抢夺走,而是在当地做投资,发展经济,发展贸易,就好比英国人在美国当初的13个殖民 地,是13个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而且还都有股东。英国帝国体系是为了贸易,不是为了掠夺资源。18世纪末,马嘎尔尼到中国来参加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寿,是代表英国国王和中国谈贸易协议,希望跟中国开通双赢的贸易关系,不是要把中国变成殖民地,更不是来掠夺的。

  
    所以,英国帝国体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源掠夺型体系。当然,美国在二战前后建立的国际体系,就更加不是掠夺型的,不是基于殖民地的,而是有利于跨国贸易、基于规则的世界秩序,这种基于规则而不基于暴力的国际秩序之目的是让各国之间能更顺利地互通有无。我原来在《中国人为什么勤劳不富有》中谈到这个话题。看一下世界贸易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演变,你就会发现,在英国人之前这个世界的格局确实是建立在血腥掠夺基础上,甚至到了大英帝国19世纪时,也是由炮舰的数量来决定谁强谁弱。但是,当时的世界应该说没有别的选择。中国即使到了19世纪,在广东还有很多其他地方,到处贴告示说抓住“红毛”杀了后把人头送到县府可以领赏。我们今天有很多中国人到非洲,到拉美和其他国家做贸易、做投资,假如一个地方政府说抓了中国商人,杀了以后还可用人头去领赏,到各国做生意的中国商人会怎么想?!所以,在没有联合国、没有IMF、没有世界银行这些跨国机构,也更没有国际法院的老世界里,如果有一个国家能够通过自己的财政收入发展军力,多多少少为那些海域和陆地的外国商人提供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为国际贸易商、投资商保驾护航,那应该是一种非常大的进步,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贡献。

  
    这对中国、对今天的世界经济是什么意思?当然大大降低了跨国贸易成本,使像中国这样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更能增长。比如,大英帝国时期,最大的跨国公司是东印度公司。整个18、19世纪里,东印度公司的海军和陆军数量,都超过英国皇家海军、皇家陆军。而今天美国最大的跨国公司GE,没有任何士兵也没有军舰,但是,它有几千名全职律师!原因就是在二战后美国建立的这个世界秩序,是基于规则与国际法,当你和其他国家做投资和贸易时,需要有人把你的利益尽量用法律手段保护起来,但是在大英帝国时期没办法这样做,因为没有那么多国家愿意按共同规则来约束贸易关系,所以,东印度公司不得不用自己的军队保护其在海外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晚清中国难以让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而1978年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很快使中国成功成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尽管中国的海军到今天还不能为中国跨国贸易公司保驾护航。

  
    今天,一个很明显的现实是还没有真正的世界军队,没有世界政府,在这个时候,对于中国这样以出口为导向的、对出口依赖这么高的经济体来说,有一个国家能够用他们纳税人的钱,派这么多海军、这么多军舰和军人,把世界海域的安全给维护起来,让中国在改革开放的第二天就能有那么多商船,装载中国进出口产品,安安全全地航行在世界各个海域;中国商人到世界各地投资贸易,也不用担心人身安全。饮水思源:是谁在为中国商人、中国商品和海外利益,提供这样的保障和支持呢?我不是为美国辩护。但是,如果没有美国通过其全球海军体系,提供这个安全保障,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成就很难达到现在的水平。最近中国的军队到非洲、到索马里维和已经尝到这个苦头了。我们发现原来维持海域安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过去30年美国一直在做这项工作。

  
作者: 与庄共舞    时间: 2011-6-13 07:48

    (五)

  
    乔良:首先,我同意你说的,当时的日本没能看清中国的制造业和中国经济的崛起对日本经济的根本挑战。但我并不认为这一挑战是构成日本“失去的十年”的主因。如果一定说中国的崛起是“日本的失去”,我认为日本的第二个“失去的十年”,或许与中国有更大的关系。

  
    其次,我也同意你说的,大英帝国建立的秩序,肯定优于它之前所有的帝国秩序,但这也仅是就制度和秩序的更完善和更进步而言,而完善和进步并不必然意味着道义上的无可指摘。如果非要用制度和秩序的完善和进步,来证明其本身也同样开明甚至非掠夺性的话,有些问题就很难自圆其说了,因为恰恰是在大英帝国的制度和秩序之下,爆发了美国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按照一个最简单的逻辑,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果大英帝国对殖民地的统治是文明的话,美国的独立战争就应该不会爆发,印度人的独立运动也应该不会发生,同样,南部非洲的布尔战争也不应该出现。所以我虽然同意英国人做得比它之前的殖民国家更进步,但我并不认为它很文明,更不认为它非掠夺、很仁慈。这个问题你可以再解释一下。至于你说一个世界,由于没有世界政府,总需要有一个或几个强国站出来给全球提供包括安全在内的公共产品,那么美国毫无疑问是起到这个作用的。因为有人讲过,即使有一个比较坏的警察在维持秩序,也总比完全没有警察要好。这个观点从理论上讲我也不反对,但是我也不无条件地认同它。

  
    美国的确为这个世界提供了包括安全在内的不少公共产品,我想这大概就是美国人认为它有权指责中国搭便车,甚至是免费搭车的理由:一是指责中国搭全球化的便车,一是指责中国搭全球安全的便车。因为中国参加维和都是近些年的事。过去的30年里中国起码有20年时间没怎么参加国际维和行动。这样的说法似乎言之成理。可恰恰对此,我不认同。我觉得这就如同今天中国政府给中国老百姓提供公共安全产品一样,是因为中国老百姓交了税,应当享受这份公共服务。同理,中国之所以理所应当地享用美国人提供的世界安全,以及美元作为国际储币带来的交易成本降低的好处,是因为中国人在用自己的产品和资源换美元的交易中,给美国交纳了足够丰厚的隐形铸币税。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美国为各国提供储备货币,美元被撒向全世界。诚如你所说,美国不是圣诞老人,它不会把美元白送给你。而由于前面我提到的美元与石油挂钩,与大宗商品挂钩,使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先获得美元才能换回大宗商品。那么中国为了换得美元,付出了多少血汗和财富?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中国人卖给美国人一件衬衣的价格是多少?2美元。美国人把它往自己货架一摆,每件衬衣的价格就成了十几美元到七十几美元不等,这个价差是不是我们在向美国人交税?

  
    还有中国的芭比娃娃。据我所知在中国任何一个商场它的价格都在190元人民币以上。可中国人卖给美国人是多少?2美元,美国人往货架上一摆是多 少呢?25美元。这个价差我们也可以把它视作是给美国人交税。那么中国人交了这么多税,美国人提供公共产品,难道还要回过头来指责我们搭便车吗?就像一个国家的政府为它的纳税人提供公共安全产品是天经地义的一样,美国政府为全世界提供公共安全产品,也是对世界多国包括中国在内,通过自己的资源和产品,为美国交纳隐形铸币税的合理回报。

  
    陈志武:换个角度来看,也许,幸亏有美国提供哪里都信得过的美元硬通货,全球化才能运转起来,跨国交易成本才那么低。如果没有一个国家能提供全球范围内都信得过的跨国货币,中国的贸易量不可能这么大,中国的出口不可能那么顺利。不管在拉美还是在非洲的国家,都认美元。如果没有这种美元,中国的货物怎么能出口到那些地方?如果那些地方只能用当地货币支付给中国出口企业,中国企业肯定不干。所以,有美元做支付,就有中国商品的到处出口,也有了中国 30年的快速增长。前面谈到,现在基于主权货币的国际体系有其内在风险,需要改革,这些我完全赞成,但不是要主动立即推翻美元体系,因为在出现世界政府、超主权货币之前,那样对中国经济会是破坏性的,中国经济还继续需要美元的稳定。

  
    至于说为了这个中国要付多少税,要给美国多少好处,这是可以讨论的,也是很容易情绪化的问题。

  
    不管是中国出口制造的芭比玩具,还是衬衣,中国制造商赚得少,说的是事实。但是,为什么零售价跟出厂价差别那么大?这一点从最近国内蔬菜价格的例子看得很清,因为蔬菜零售价在北京是几块钱一斤,而产地价才几毛,这中间的运输费、中介费以及制度成本都很高。几年前,我自己也投资过以前的MBA学生创办的企业,他在中国制作量身定做的衬衣,运到美国卖,虽然衬衣的出厂价为4美元,到美国零售卖50美元,也很难赚钱,因为中间的运输成本、中国关税、美国关税,特别是针对男士衬衣关税高达20%—30%,加上劳工费和中间商的费用,再考虑到有的衬衣会破损等等,每件衣服个性化服务使规模效益比较差,最终该企业关门了。

  
    但我更要说的是,退一步来想,中国经过了计划经济折腾那么多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到今天,国内消费需求仍然有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能够有一个国家给中国制造业提供出口市场,让邓小平宣布改革开放政策的第二天就能为中国社会带来很多赚钱和就业的机会,那已经不错了,是中国很多老百姓应该感谢的。

  
    因为在国内资本市场和整个市场经济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有国家让我们出口就该感谢。更应该指责的是,为什么原来的计划经济把中国人的就业和致富空间压缩到那么小的地步,逼着人们无法靠国内消费带动就业增长?中国制造企业赚钱少,更多应该怪罪国内的经济制度等等,如果国内消费需求旺盛了,如果国内市场赚的钱可以更多,不是可以选择不再出口制造了吗?

  
    所以,能有出口制造、增加就业的机会,我觉得我们应该感谢。一方面我们抱怨西方经济赚了中国社会多少便宜,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算一下,从早晨醒来直到晚上睡觉之前,你所用到的、看到的不管是生活或还是工作所需的东西,到底有多少是中国本土发明的。我们今天40万亿人民币的GDP里只有3万亿 是农林牧行业的,是来自中国传统行业,剩下的37万亿GDP都是来自所谓的现代行业——电力、石油行业、煤矿业,更不用说互联网、电信业、汽车行业、火车行业、飞机行业,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技术与行业?今天中国GDP的92%左右都来自现代行业,而现代行业都是因西方社会从18世纪后期开启的工业革命发展 来的。这些变化对中国当今GDP的贡献超过90%,其中当然有中国工人和技术人员的贡献。但是,如果没有西方带来的新技术和发展机会的话,这些就业和致富机会就不会有。当然,可以从量化的角度去算,到底应该为这些外来技术、为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带来的方便以及国际安全、国际公共产品等支付多少钱,这是另外一个讨论话题。

  
    可是,有一点我们必须知道,世界给中国带来这么多,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面对的许多问题,我觉得更多还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一个或几个自私的国家为世界维持秩序、提供公共产品,当然比没有人提供这些公共产品更好,这显而易见。

  
    其实,可以把这个说法稍微改一点,在目前的国际架构下,我们实际上应该更相信一个自私的国家去提供这个国际公共产品,反而不愿意相信一个所谓 “不自私的国家”。因为当一个国家的私利跟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国际秩序完全捆绑在一起的时候,就达到博弈论里说的“利益一致”的动态均衡。这就像参股一个公司,如果公司总裁自己占股比例较高,你就不用怀疑他的利益是否跟你这个小股东的利益一致了。如果一个国家比如前苏联,出于非经济利益去维持国际秩序时,中国和其他国家反倒应该更加警惕,怀疑,因为这时候你摸不清它背后的行为逻辑和动力到底是什么。

  
    所以,在一个有私利的国家维持世界秩序、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到更放心。否则,我们对未来没办法有信心。

  
     乔良:陈先生特别提到,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男士衬衣被美国政府征收高达20%—30%关税的问题,我不理解这与中国有什么关系,无论是这种产品被征高比例关税,还是它最后以50美元价格售出,不都是美国政府和美国商人在赚钱吗?我们说了一个多小时,我觉得我和陈先生在每一个问题的抽象定义上都不存在分歧,但我们在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解读上却截然不同,甚至完全对立。请不要认为我是一个喜欢自己抱怨也代表国家去抱怨的人,我在给别人谈我的观点的时候,曾经讲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在接见王光英等天津的红色资本家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当然他是有前提的):工人其实是欢迎资本家剥削的,你越剥削我越有饭吃。他讲的是一个很残酷的道理,这个道理在资本家占有资源和资本这一前提下,我是认同的。甚至我还讲到了你没有讲的问题,就是美国的战后首位国务卿马歇尔为了不让美国在二战之后,其庞大的军工生产能力由于战争的结束骤然衰退,濒临破产,不惜启动“马歇尔计划”通过借钱给欧洲人而拯救 了欧洲,最终也拯救了美国。

  
作者: 与庄共舞    时间: 2011-6-13 07:49

    我认为1979年之后,美国对中国也有类似马歇尔计划的帮助,在美国政府的默许下,日元、马克、英镑当然主要是美元等外汇滚滚流入中国。这对改革开放中的中国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类似马歇尔计划的作用。我认为中国人不该不感念这一点,但这仍然不是一个让中国处在被告席上被指责的理由。

  
    至于你刚才所说,对西方发明的技术,使全人类包括中国都从中受益匪浅。因为你说如果没有西方带来的新技术和发展机会的话,非西方国家包括中国就不会有这么多就业和致富的机会,我理解陈先生的言外之意,是中国人应对此抱持感念之心,可是我觉得这未免太谦恭的过了头。人类的发明和创造,从来都是在古今中外共享的,如同中国从未就历史上自己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要求西方人感恩一样,为什么独独要中国人格外认清这一点呢?当美国的航天飞机升空或者美国的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时,难道我们需要美国人因为中国人发明了火药而感念中国吗?

  
    陈志武:最后我想说,中国可以抱怨,美国也可以抱怨。因为我坚信人类社会,不管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任何一个社会里,最后总是靠一个动态平衡来维系。每个国家、每个参与者都有权利去抱怨,而且都应该抱怨,表达自己的利益。有时候,很多国内朋友看到其他国家抱怨中国的抱怨时,就觉得那些国家对中国不公,说:你们抱怨时我们没有反抱怨,而我们刚开始抱怨,你们就反抱怨!——其实不要这样想,大家都有这样做的权利。不管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都会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利益来决策,这是各国的权利,也是好事。当下的世界秩序的确有很多问题,有许多对中国不利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又是目前秩序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国际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需要改革,但不是需要革命。为推动这种改革,中国需要的不是对阴谋论的迷恋,而是对现有秩序的建设性理解。

  
     乔良:国际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究竟需要改革还是革命,主要是看人类发展到哪一步时产生哪种需求,而不能站在今天的角度断言只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至于阴谋和阳谋论的问题,我以为只有当阴谋不存在时,阴谋论才会自动消失。这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作者: 与庄共舞    时间: 2011-6-13 07:51

网友回复1:    刚下中班回来就看了乔良将军和陈志武的对话,很受启发,到后面还看到戴旭上校的评论,心中更是激荡了一下。我就一个普通的退伍兵,对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经济这些不懂,只是比较喜欢。我发表下自己的看法:对于乔良将军的观点我非常赞同,对于陈志武的观点我觉得也不能说错,都是为各自的国家利益说话,可以理解陈志武的观点,之所以这样说,我的意思是我们不要注重他说了那些话,而是要看他那种为自己国家的利益怎样说话是特别需要我们思考的。美国人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实在不行就是最原始的手段-战争,就像戴旭老兵说的那样,西方的这些列强他们相信的是克劳塞维茨说的话-你想和平吗?那你就准备战争!换成经济就是-你想发展经济吗?那你就先把美元国债买了,安全保护费交了!而我们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我们做了什么。还是引用戴旭老兵的话说,我们可以不学美国,但是最起码要像一个正常国家一样行使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一切权利和手段。然而就这一代来说,还是重复这句话?还有意义吗?站在国家层面说是主权和领土、领海、领空的完整,站在我领土岛屿争端问题:小平同志那代说,留给我们下一代用聪明的政治智慧去解决,马上都是后面的第三们普通老百姓的角度说,那就是我们这一代(我32岁)和我们的下一代想过上好生活的由来啊,这是最真实的了。就像戴旭老兵说的那样,失去海洋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就将饿死在自己的黄土上,那还有下一代来解决问题吗?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像美国、俄罗斯、以色列那样来捍卫我们的国家利益和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呢?墨西哥说上帝离他们很远,美国离他们很近。越南人说上帝(美国)离他们很近,中国人反而离他们很远。这就是我们维护国家利益和美国人的差别。如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乔良将军和戴旭老兵及各位朋友见谅。最后在这里像乔良将军和戴旭老兵敬礼了!



作者: 与庄共舞    时间: 2011-6-13 07:52

网友回复2:乔良和陈志武,是站在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说出话。

思想的碰撞就会有火花。当中华网的人还在纠葛于张迎维、历以宁、吴敬链的时候,新生的陈志武早就悄悄渗入进来。

在这里,我不管他的观点出于什么样的立场,但从他一系列的文章中,譬如白银帝国,讲的是明清时期拥有巨大白银权的中国,为什么没走上富强之路等等,能发现他与众不同的视角,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借鉴作用。

对于乔良,从超限战开始,就对他的战略敏锐性比较留意。任何战略上的突破,首先是思想的突破,支持这种顶尖人物级别的碰撞。

另本人认为,陈志武的对金融控制权的分析是非常到位的,美国的核心不是战争,而是金融控制,说的直白一点,就是铸币权,这个问题我在09年就提到过。


而中国是世界仅存的几个拥有独立铸币权的国家之一,这是美国金融控制权最不能接受的地方。
我们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民族,而不是一个只有热情,缺乏手段与经验的群体。


作者: 与庄共舞    时间: 2011-6-13 07:54

网友回复3:这个对话太精彩了,两位专家都能站在本专业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这对发现和解决国内问题是大有帮助的,这是正确的做法。从角色定位看,乔良是正方,陈志武是反方,但从辩论的效果看,两人不相上下。

从陈志武角度看,美国的强大是有其理由的,我们要多学习人家的有点,少一些抱怨,抱怨不能让自己强大,也削弱不了美国的强大。这是经济学家的理性。

乔良的观点是,美国你可以强大,中国要有自己的反制措施。这是军人的血兴。

学习是建设力,反击也是防御力。攻防兼备才是最好的办法。

支持两位专家更加深入的探讨。
作者: 与庄共舞    时间: 2011-6-13 07:54

网友回复4:人与低等动物最大分别是什么,就是人类认知自己是人,才会懂得用事实、科学和理性思维作为事物是非曲直判断和解决问题方法,而其它有脑子低等动物永远没有,如果人类从不认知自己是人,就会喜欢用非理性思维,比如传统、习惯、神怪、权势、长辈文化等作为思维解决问题方式和手段。


其实韬光养晦,摸着石头过河,猫论等都是非事实、非科学和非理性治国思维东西,看看今天我们提倡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一件美丽「皇帝的新装」?我们总不能只看表面风光,而严重忽视内里各种问题!对台军售我软,美黄海军演我软,南海我软,钓鱼岛我软,稀土我软,外汇我软,难道我们为了吃喝玩乐可以失去做人尊严吗?中国每个皇朝当积聚财富后,国家必然出现严重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大,官欺民等等现象,当人民忍无可忍时,加上外力结合引发就是这个皇朝结束时,回顾中国明朝是这样灭亡,清朝亦是这样灭亡,而国民党失势是这样,为什么中国人历史总是不断悲剧重演?究竟反映出中华民族存在什么问题?如果我们从不认知自己民族是人,就不懂得用事实、科学和理性思维分析问题,让自己犯了错也不知道。

作者: 与庄共舞    时间: 2011-6-13 07:55

网友回复5:    陈志武:为什么不能把金融和战争相提并论?因为战争是基于暴力,是基于强制力迫使另一方接受施暴方的安排,而金融市场所基于的是交易双方的自由选择:你如果觉得不合适,或者如果你有更好的选择,或者你能做得更好,你可以不接受或者要求改变交易条款,没有谁强制你必须接受,没有人拿着枪顶着你的脑袋,如果你不做这个金融交易就将你干掉。把任何基于自由自愿选择权的竞争关系说成“战争”,是混淆概念,没有建设性价值。

    陈志武,我问你,美国政府屡屡拿人民币升值说事,又是威胁,又是恫吓!言外之意,你不接受也得接受,难道这不是金融战争吗?!你拿着中国钱,吃着中国饭,却喷着美国屎!如果你是美国人,或是汉奸的后代,我无话可说!

作者: 与庄共舞    时间: 2011-6-13 07:55

网友回复6: 看了乔良将军对话陈志武的金融与国家安全思想很难平静,总有一种感觉是中国的乔良将军和美国的陈志武为了各国利益在唇枪舌战。陈志武为了美国的利益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和策化,只可惜陈志武先生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智囊团,像陈志武这样的经济学家中国太多了,反观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什么市场经济盛行是什么人掏空了中国的经济大家一目了然。
作者: 与庄共舞    时间: 2011-6-13 07:56


网友回复7:给陈志武这类的贼上一课:
国企私有化:撒切尔新政之路

   
上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国企私有化过程中的以本国国民为先、以公共利益为先、以法治为先的做法值得借鉴。

  
为减少国企私有化改革的阻力,撒切尔夫人提出“个人资本主义”的概念,简言之,使国有资产的私有化最终成为国民分享国有资产的盛宴,使民众从开始时对私有化有所顾忌和怀疑,转而成为主动维护私有化成果的力量。

  
其关键举措之一是在私有化的过程中,坚决保证公平、公开、公正、科学与合理,在方案设计、具体操作过程、国有企业股票的定价和发行方法以及私有化的过程中的审计,都有一系列的法律程序和完整细致的计划作保障,这些环环相扣的步骤为私有化减少了众多的批评之声。

  
在私有化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大力保障本国国民尤其是被私有化国企中原有员工的利益。私有化的主要手段是公开发售国企股票,英国政府首先满足国内普通投资 者的需求。如1986年,英国煤气公司在私有化的过程中,股票认购量超过发行量的4倍,为满足国内普通大众,金融机构和外国投资者的认购数量被大幅削减。

  
为避免国有企业职工的反对,英国政府还制定了特别政策以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股票,这些人购买股票时可以按认购比例享受免费股,甚至无偿赠予一定的股票。 如英国煤气公司私有化时,送股比例达99%,配股比例达85%,优惠率为48%,最终使得99%的职工成为本企业的股东。

  
据英国官方 统计,在私有化的过程中,持有股票的成年人由1979年的7%上升到1991年的25%,小股份持有者的数量相应从300万人猛增至1,100万人。由于 股票定价较低,大多数股票持有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因股票猛涨获得了较大的收益。这些获益者自然而然成为市场化改革的支持者,因为他们的利益与私有化的前景密切相关。理论上的国企国民产权论,就这样在利益转换过程中通过市场交易落到实处。

  
谢国忠:有政府官员跟我反映说这不现实,很难分。怎么分我觉得很简单,13亿人民都有身份证号码嘛,银行给你分过去就行了,技术上来说这是不可能存在问题的。

  
另一个问题是说,分过去之后老百姓不知道这个东西值钱,容易给骗了,随便把钱给别人了。我觉得这是很错误的看法,中国老百姓现在看钱看得可严了,说中国老百姓对钱不懂这是不对的,股市从6000点掉到这么低,多少人给套住了,因为他舍不得买.

  
所以这个股票分给老百姓是好的,这是一个主流,我们不用担心这个事儿。他们有了这个财富之后,买房子的欲望就上升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的钱多了,10万亿给中国老百姓,每个人也能发上万块,一个家庭就有三四万了,很多地方就有不少钱了,他用这个钱变现买房子是有可能的,这对中国经济会有很大的刺激。

  
中国消费不好,核心的问题只有两个,第一是政府在经济当中占的比例很高,中国政府的发展是按照它自己想投资什么来发展的,然后去找钱,先下去很多投资项目,然后再找钱。因为政府的力量很大,他们一找钱,钱就都圈过来了,所以经济当中不断朝政府倾 斜,老百姓在经济当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政府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第二就是财富,中国的资产都在政府手里,土地、企业都在政府手里,老百姓没财富,让老百姓消费的两个点都没有,中国要拉动消费已经谈了十几年,但都是喊口号,没有具体行动,不具体行动的话对消费是不利的,如果我们的政策没有根本改变,消费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人家的改革不是损公肥私,不是巧取豪夺!

作者: 与庄共舞    时间: 2011-6-13 07:57

  网友回复8: 匪夷所思:为了欧美发达国家,资改派令中国实行不设防的经济开放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了目前我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风险:“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未消除,主要发达经济体进一步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加剧波动,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加大”。这里的发达经济体就是指美国,只是目前中国对美国的畏惧感已经达到了惊弓之鸟的程度,如同封建社会中臣民不敢直呼皇帝名字一样,中国政府已经不敢直呼美国的名字,实在躲避不开的情况下,就采取如同经济发达体这样的其他称呼。

  
    虽然报告指出了目前中国面临的风险,可是不仅没有主动设置防范壁垒,反倒提出了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彻底开放政策:“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报告在“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三个方面,规定了外资企业与中国企业享有的平等待遇,如果不了解目前中国产业被外资控制的具体状况,如果不了解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外严格设防的经济安全政策,如果不了解近来普世价值派和主流经济学家呼吁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国有企业退出目前经营领域的情况,将很难理解上述三个平等的巨大危害。在此特别需要提醒国人注意的是,上述这三个平等政策,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个都没有。

  
    就在两会召开之前,中国华为公司收购美国一家区区200万美元的电脑公司,遭受到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否决,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华为公司的老总参加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是专门审查外资的机构,只要看一下它的组成机构,就会知道美国对国家经济安全和阶级斗争,已经重视到了何等程度,这个委员会包括美国国务院、国防部、国土安全部、司法部、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商务部等诸多机构,如此高规格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完全超过了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安全审查制度。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其中有一条规定,即使被调查的外国企业在所有方面都没有问题,只要是收购动机有问题,同样要进行严厉处罚,而收购动机问题完全是一个单方面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问题。中美两国在外资问题上如此巨大的强烈反差,简直让中国民众不知如何是好,一方面,是美国立法规定所有客人都不准觊觎他的女人,否则就要严厉处罚;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立法规定自己的女人在所有客人面前都必须一丝不挂,所有客人都和丈夫享有平等权利。那些天天叫喊全盘西化的普世价值派,在这个问题上,不仅不再要求全盘西化,甚至对国内民众严格封锁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安全政策。

  
    ——来自张宏良教授对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

作者: 与庄共舞    时间: 2011-6-13 07:57

网友回复9:   中国的金融高边疆危唉,资改派开始向中国的百万亿金融资产动手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段被专业词汇掩盖起来的特别惊心动魄的话,这就是“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快培育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继续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段话的惊心动魄之处,就在于“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什么叫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没有人进行解释,包括参与起草报告的那些普世价值派大师,也根本解释不了什么叫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把一些根本说不清楚的东西作为改革目标,早已成为中国改革的根本特点。不过,虽然他们说不清楚什么叫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但是他们却知道通过建立这个什么鸟制度要达到什么目的,这就是联合洋人瓜分和占有中国那将近百万亿(注意是百万亿而不是百亿和万亿)的金融资产。

    虚拟经济赋予了现代金融企业以双重性质,一方面,资本市场的瞬息万变,要求金融企业必须实行绝对独裁,完全由CEO一个人说了算,无需经过任何讨论;另一方面,资本的高度社会化又要求金融企业的决策者必须承担无限责任,不仅是以投资额为限,也不仅是以全部财产为限,而是要以整个生命为限。所以,现代金融企业的前沿部分,如风险投资公司、对冲基金等一般都采用了两合制的所有制结构,让公司决策者拥有无限权利和承担无限责任。显然,目前中国要建立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看中的不是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中决策者的无限责任,而是决策者的无限权利。他们之所以要急于建立所谓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是由目前中国金融资产管理的无序化和空置化决定的。

    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还不知道,目前中国近百万亿的金融资产,完全由极少数金融官员个人随意支配,国家连一个金融资产管理部门都没有。虽然国家设有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可是国务院规定国家金融资产不归国资委管辖,既然不归国资委管辖,按照股份公司的管理规则,就应该归财政部这个大股东管辖,可是财政部在各个金融企业根本就没有派驻机构和代表,不仅管不了,甚至问都问不了。或许有人会说,还有一个银监会,但是银监会只是一个监督机构,与金融资产没有任何关系。如此一来,国家近百万亿的金融资产就没有了任何管理机构,完全任由金融企业的官员自己随意处置。比如他们想把金融资产卖给谁就卖给谁,想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想给自己确定多少年薪就确定多少年薪,除了涉及到金融法规时需经银监会批准之外,几乎所有金融资产的处置完全任由高管人员个人决定。美国之所以能够十分轻松地控制中国金融业,就是目前中国金融资产没有国家管理部门决定的。只是目前中国金融资产任由个人处置的状况既不违法也不合法,国家金融资产的外资化和私有化,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和制度依据,既没有合法依据也没有违法依据,今天国务院可以作为改革成就加以肯定和表彰,明天同样可以作为叛国罪和贪污罪加以追究和惩办。所以,要想合法地占有和支配近百万亿的金融资产,就只有建立所谓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一旦建立了这样的制度,无论是联合洋人瓜分国家的金融资产,还是权钱结合私吞国家的金融资产,就都有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依据。当初他们就是通过建立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把数百万个国有和集体企业变成了私人企业,白白占有了数万亿国家和集体资产。现在,他们的胃口越来越大,又瞄上了近百万亿国家的金融资产。

                            ——来自张宏良教授对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

作者: 与庄共舞    时间: 2011-6-13 07:59

  
网友回复10:
1962年7月生于湖南茶陵,1983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

  
   

  
    陈志武

  
    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86年去美国留学,放弃了攻读7年的计算机专业,转而学习经济,并于199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曾经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1990-1995年任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助理教授;1995年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助理教授;1997年升为金融学副教授,1999年转任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现任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美国Value Engine 公司创办人,美国Zebra对冲基金公司三大股东之一及首席投资经理。




-----拜托各位不要骂陈志武了,人家是美国人诶!美国人说符合美国人利益的事情,那不是正常的么!

我们要警惕的是身为中国人,干着吃里扒外的是的中国人,以及把美国人引进来的中国人!

吃透了陈志武这样的美国人,才能和他斗,最终斗死他!


------
作者: 与庄共舞    时间: 2011-6-13 08:00

  网友回复11:


  过去的一年,我已经两次揭批过陈志武,并且我是毫不避讳地将他列为“美国代理人”,他就是从美国归来的接替茅于轼的新代理人,茅于轼老了,开始不吃香了,必须有新代理人出现,陈志武在一个合适的时机获了一个合适的身份——著名经济学家。回到国内,在不长的时间内,他很快就成为中国自上至下的“红人”,红到什么程度不好用数据衡量,但如果定性地分析一下,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中国下一个十年没有人能改变方向的话,颜色革命会更加猖獗,他的能量将比茅于轼大十倍以上,就这么个概念。

  
    也许是茅于轼前不久被“边控”一事提醒了陈志武,最近,他开始换装了,用词造句更慎重一点了,以前老提“民主”,现在改成“老百姓”的权力,以前常讲“私有化”,现在改成“民有化”,生怕自己也被定格为“危害国家安全”,但是,陈志武既然是负有使命而回,他就决不会轻言放弃,他一定会坚定地执行主子的意志,只不过需要重新换装而已。

  
    陈志武的三大使命是:将中国的国有企业全部丑化私分;将政府财产和事业单位也私分;将共产党赶下台,建立他心目中所谓的美式民主政治。

  
    陈志武实现其“三大使命”的法宝是:人民。他开口闭口都不离人民,这是他比茅于轼更加聪明的地方,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不管是城市人还是农民,他绝对一个也不得罪,他抓住了“人民”这个词的可利用性,在中国,哪有帮人民讲话的人会挨骂、会挨批呢?不过, 陈志武 先生在美国呆的时间久了,回来以后还没注意到国内民意的变化,今天的中国人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挂在嘴上天天为人民讲话的人也未必是人民信赖的,人民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加强了,不会轻易被陈志武之流利用的。

  
    陈志武强调过去十年的中国高速发展主要原因有三:城镇化红利、WTO红利、国际秩序红利。

  
    客观地讲,“城镇化红利”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归根结底是人口红利,这是过去就有的观点,近十年以来,世界发展中国家大多数都在经历一个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国、印度、巴西、越南等国都是一样。我为什么说只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呢?因为所谓的红利之说也不准确,城镇化的过程很大程度是一个借地生财的过程,而财富的分享者并不是和谐的,失地的老百姓很多连汤都没有喝到,而得到地的极少数人却轻易地实现了财富暴敛,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将“两极分化”演绎到了令人痛恨的程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红利只是少数人的红利,不是多数人的红利,整个农民阶层和城市中低收入者,并没有超越任何发展中国家收入增长速度,工农两个阶级的可支配收入仍然在世界120位左右徘徊,他们都不是红利的受益者,“高速”跟他们关系也不密切。

  
    什么叫WTO红利?加入WTO之后,西方国家仍然还是以一个什么“市场经济地位”的牌子将中国拒之门外,至于所谓的部分商品关税的下调获利方也并非中国独有,中国在进入WTO之后,获利更大的恰恰是西方国家,中国只是赚了接近三万亿美元的所谓外储,在这30000亿的外储当中凝结的都是血汗钱和资源的无限制消耗,中国想要的高技术产品,西方不给,中国不愿意卖的资源,西方强买,不卖给他们就联合起来压你,这叫什么WTO规则?我多次呼吁政府要反击WTO规则,尤其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一定要果断反击,然而,中国没有做,选择了“共克时艰”,主流专家也不主张做,说是救美国就等于救中国,危机一过,美国又是拿WTO规则逼你,中国哪里享受了什么红利嘛?硬要说有红利,就是中国有一部分人可以随意地玩弄那点外储了。

  
    什么叫国际秩序红利?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所谓的国际秩序红利应当指的是国际和平环境。这一点看怎么理解,如果说用1840年以后的形势来看,给中国一个和平环境也实属不易了,我们是得感谢“洋大人”没打我们,是应当给殖民者道声“感谢”,但是,如果站在二十一世纪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是奴才心理,国际秩序的现状是全人类共同维护和打造的,不是谁赏赐给中国的,作为十三亿多人口的国家,本身就应当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不需要任何人给我红利。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便过去十年,中国是相对和平的,但是,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并非完整无缺,中国人民仍然遭受许多责难,甚至是羞辱,确切地讲,中国是在忍让中度过,中国是在夹着尾巴做人,如果没有采购订单,西方国家就要给中国制造点麻烦,连奥动会这样的活动都要把中国搞得灰头土脸的,回首过去,中国人民承受的悲伤太多了,流过的眼泪也太多了,我们没有从国际秩序中获得红利,中国人不是奴才,不需要别人赏赐的红利。

  
    陈志武特别强调2011年政府切不可增税,要藏富于民,非常的动听,老百姓都会喜欢,然而,我得问问 陈志武 先生:你为什么不写文章让政府减个人所得税呢?2000元就要交所得税还叫什么藏富于民?我知道陈志武所说“不增税”的用意。他的用意是:不要再向富人征税,千万别征遗产税、暴利税和房产税。表面上看,他是为人民,实际上,他是在维护少数人的利益。

  
    陈志武反反复复地要求尽快把国有资产分掉,分掉了就藏富于民了,分掉了就万事大吉,实际会有那么好吗?不会的,短期内可能会有假相富裕,但是,分掉的财产很快就会被大富人收集过去,财富只会再一次快速向少数人集中,两极分化会迎来一个新的高潮,绝大部分老百姓只能享受“疯一会就死”的感觉。

  
    我不是跟陈志武有仇,我也不认识他,但是,陈志武的行为太过明显,无论如何换装都掩盖不了他的虚伪,我会坚持批下去。





欢迎光临 肝胆相照论坛 (http://hbvhbv.info/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1.5